金紙工廠傳承三代 徐俊國見證產業變遷

金紙達人徐俊國現與太太錢美娜一同經營金紙工廠。(黃婉婷攝)

徐俊國說,過往都要用混有硃砂顏料蓋印在金紙上,現在有了機器協助後,速度就加快許多。(黃婉婷攝)

徐俊國兒子也在近年入廠協助營運,完成三代傳承。(黃婉婷攝)

「大概只能再做十幾年吧!」隱身新屋鄉間的金銀紙達人徐俊國,從父執輩手中接下家業後,已走過30年的光陰,不僅通曉閩南客家族羣的祭拜習慣,也與時俱進引進新機臺,加速出廠速度,但傳統技藝也在環保意識擡頭後,逐漸走入歷史,讓他心生感慨。

走進豐祥金紙工廠,機器軋軋聲不絕於耳,工人趕忙製作產品外銷,承載徐俊國年少記憶天地就在此處。自小接觸手工金銀紙製造業的他,由於父母以此爲業,耳濡目染下習得不少技術,他依稀記得,衆人熟練地站在定點,爲金銀紙貼錫箔蓋紅印、捆綁及分裝,濃濃的紙草味覆蓋了整個童年。

接下棒子後,徐俊國開始思考機械化製造的可能性,不僅引進新型機臺,從單輪運作轉爲3輪運作,加速金銀紙製成;墨水用料也從傳統硃砂,改爲天然水性顏料,早期他只做印有衣褲鞋子的「經衣」和小紙錢,隨着客戶需求演變,他也買下不少模具,製作多元樣式的紙錢,擴大生意版圖

一年下來,徐俊國說,清明掃墓農曆七月和過年前夕是工廠最忙的時期,在金銀紙產業還大好的時候,工廠一天要請10個工人,在捲紙、加料、切割等過程層層把關,確保品質良好,纔會放心出廠,時常能載6000公斤的貨出門,如今卻只剩下4分之一的產量

隨着時代變遷燒金人士越來越少,徐俊國笑稱這是夕陽產業,但仍希望年輕世代能傳承這項技藝,並致力推廣金紙文化,幸虧兒子有意幫忙,太太也努力協助工廠營運,讓記憶中「金亮」的一頁不至於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