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養生方 小暑莫貪涼,喝碗健脾湯
小暑至,盛夏始。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即將隨之而來。三伏天該如何養生?廣東人著名的“養生墟”三伏天灸,如何“打卡”才正確?夏天到底要不要出汗?
“大熱小暑也要注意散寒祛溼!”廣東省中醫院鍼灸科主任、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李滋平教授提醒,此時養生可記住:小暑莫貪涼,天灸祛溼邪。
小暑大熱,吃“溫”養陽
小暑迎大熱,但也不要貪涼。“此時甚至還應該適當吃點溫性的羊肉、豬肉等,可以補中益氣、祛除寒邪。”李滋平教授提醒:“這段時間天氣悶熱,但要注意不要貪涼飲冷,也不要長久待在空調房裡,以免被‘現代風寒’耗損了陽氣。寒邪侵襲肌表,容易誘發感冒、面癱等;侵襲入體內,則容易引起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以及長期腹瀉、腎虛腰痛等疾病。”
“嶺南地區往往陽虛體質的人偏多。正是因爲天氣悶熱出汗多,人們又喜歡多喝冷飲消暑。冷飲傷陽,寒氣則容易入侵。”李滋平提醒,此時應首先注意飲食調養,以健脾祛溼生津爲主,可選用茯苓、扁豆、薏苡仁、百合、玉竹、石斛等製作藥膳。避免大量飲酒、大魚大肉,因爲酒能助溼,肥甘厚味滋膩礙脾。當酒食過盛,脾胃運化不及,則容易導致痰溼內生。
夏練三伏,微動四極
爲何高溫高溼天容易感受溼熱之邪?李滋平解釋,高熱天人體出汗增多,所謂氣隨津脫,容易出現頭暈乏力、口乾多飲。中醫理論認爲“溼性重濁黏滯”,高溫潮溼也可導致人體睏倦沉重、食慾不振。
但是單純追求不出汗也不對。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句話不僅適用於運動員,對普通人也同樣適用。李滋平提醒,很多人怕熱,夏天躲在空調房裡不動不出汗,這也不是最佳保健養生方式。“盛夏三伏應該‘微動四極’,即輕微活動四肢,使陽氣慢慢升發,溼氣漸漸散去。當然,切不可過度運動導致大汗、傷陰耗氣。可以選擇八段錦、太極拳等傳統功法,以微微汗出爲宜。”
有動也要有靜。起居方面,夏季屬火,通於心,主長養,因此建議要睡好“子午覺”,尤其午時小憩可養心氣。
祛除“雨溼”,健康入伏
近年來三伏天灸已變成廣東人的著名“養生打卡點”,每到伏日都是人山人海來趕“養生墟”。今年小暑的前一天正是引伏預備貼之日,已有數萬市民到廣州各大醫院貼敷天灸。
爲何要在特別的日子進行天灸?李滋平介紹,三伏天時自然界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亦最旺。當腠理開泄,經絡腧穴更爲敏感,藥物更容易滲透皮膚,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提升人體正氣,佐以祛邪治病的效果。因此,最好按照氣候規律進行貼藥療效較佳。每年三伏天灸建議最少貼敷三次,針對某些慢性疾病,爲了加強治療效果,建議加貼加強伏,共5次。若是伏日當日無法抽空,在第二天補貼,也可達到治療效果。
三伏貼並不是單純哪裡有病貼哪裡,而是由中醫師辨證論治,綜合患者的體質證型和疾病選穴,如腎陽虛型的慢性哮喘兼有頸肩痛,除選用局部腧穴如大椎、肺俞、肩井外,還需取命門、腰陽關、腎俞、氣海、關元等補助腎陽。李滋平提醒,每次天灸不宜超過三個病種,若穴位過多,易引起經絡疲勞。
今年暴曬暴雨“雨溼重”,所以省中醫專家團隊按“培正氣、祛溼氣”思路調整了藥方,增加了溫陽祛溼的藥材,幫助祛除寒溼邪氣。“總的來說,今年都可以氣海、關元、大椎、命門穴來溫補陽氣,輔以陰陵泉、足三裡等穴健脾祛溼。各人根據自己狀況加減選穴,來增強固本培元、祛溼氣之效。”李滋平說,除了三伏天灸,日常也可以用艾灸、曬背、泡腳來補陽保健。
小暑養生湯水五指毛桃煲雞湯
材料:
五指毛桃30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雞半隻,生薑3片。
烹製:
各物洗淨,下瓦煲加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90分鐘,下鹽即可爲3-4人量。
點評:
補氣健脾生津。
四神湯燉豬瘦肉
材料:
芡實15克,茯苓10克,山藥15克,蓮子15克,百合15克,豬瘦肉50-100克。
烹製:
各物洗淨後下燉盅,加水250毫升(約1碗量),隔水燉150分鐘,進飲時下鹽,爲1人量。
點評:
健脾祛溼,養心安神。
文 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查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