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回拔河斷手18年 男日劇痛5次問醫:能把手切掉嗎?

▲接回拔河斷手18年,男日劇痛5次問醫:能把手切掉嗎?(圖/記者嚴雲岑攝,下同)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現年63歲的楊先生,18年前參加臺北市政府舉辦的拔河比賽被扯斷左臂肩膀骨頭裂傷,雖然靠手術即時接回,但出院後2個月開始有神經性疼痛發生,每天大約會痛4、5次,有時還會「痛到想死」,甚至一度問醫師「可以把我的手切斷嗎」?不過,在聽聞醫師勸導「切掉也無法緩解疼痛」後,楊先生便在家人的支持下,配合醫師的評估用藥,學習與疼痛和平共處,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臺灣疼痛學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醫師表示,疼痛是身體一種保護機制,伴隨着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慢性疼痛最常見的部位是背部和關節,其次是頭部頸部肇因多爲脊椎及關節問題、創傷或手術。據統計,全臺有逾70萬的患者處於癌症或非癌症的慢性疼痛中。

「慢性疼痛就像壞掉的鬧鈴,怎麼關也關不掉。」林嘉祥醫師表示,除了癌痛要人命外,非癌慢性疼痛,例如三叉神經帶狀皰疹、脊椎手術等,也時常影響患者生活。雖然疼痛是一種主觀疾病,但若輕忽,長期忍痛不僅將造成43%患者罹患中度重度的抑鬱症,甚至每5位患者就有1位可能失去工作。根據葡萄牙2009年調查,當年因慢性疼痛總支出高達近7.4億歐元,相當損失約0.5%的GDP。

▼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長謝宜哲醫師(左)與臺灣疼痛協會理事長林嘉祥醫師。

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部長謝宜哲醫師表示,慢性疼痛患者臨牀上需靠無痛醫療環境的推動來達到疼痛控制的目標,第一步就是從患者「喊痛」即開始治療。以彰基三年院內的統計發現,除可提高患者等待治療時間≦10分鐘的比例達6成,較美國疼痛醫學會調查高出約2成,病人的疼痛指數更可從平均最高4.8分,到出院時降至幾乎無痛(最低0.8分),期許未來透過臺灣有更多醫院投入「無痛醫院」的認證,讓患者不必再忍受疼痛。

爲喚起全球對於疼痛治療的重視,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ASP)將每年十月第三個星期一訂爲世界疼痛日,且適逢十月的乳癌防治月,臺灣疼痛醫學會特別與臺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合作,組成「抗痛志工大聯盟」。臺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林葳媫理事長表示,今年首先透過「癌友幫助癌友」的模式,招募志工到各醫院推廣疼痛衛教,未來也希望幫助非癌疼痛患者,瞭解疼痛評估,落實「抗痛三有:有痛、有講、有治療」的疼痛衛教,並邀請楊先生分享自身經驗,鼓勵正在面臨疼痛的朋友不要放棄,一起鼓起勇氣、戰勝疼痛。

▼楊先生拔河斷手接回痛18年,現已學會與疼痛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