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焦慮 按13穴位防甲狀腺亢進
除基因遺傳,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容易因免疫功能失調,誘發甲狀腺機能亢進,出現心跳加快、焦慮、體重下降、手抖等症狀。中醫師表示,甲狀腺亢進與免疫力失調、陽亢陰虛體質有關,建議患者平常可多按摩對應穴位,滋陰清熱、促進免疫功能協調,緩解不適症狀和預防復發。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中醫師許博期表示,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因身體免疫調節失序,甲狀腺素分泌過量,攻擊體內其他正常細胞產生髮炎現象,常見的症狀表現包括心悸、焦慮、身體怕熱、手抖、口乾舌燥、容易失眠、體重下降、眼睛外凸、甲狀腺腫大、脖子變粗、小腿脛骨皮膚腫脹等。
針對甲狀腺機能亢進所引發的不適,許博期中醫師提供以下穴位進行日常保健之用,協助抑制甲狀腺素、控制發炎現象,減輕不適病症。
心悸
內關穴:位於前臂內側、手掌腕橫紋上2吋,約3橫指的兩條筋之間,具有安定心神的作用。
手神門穴:從手部小指向下延伸至手掌根部末端凹陷部位,交會於手腕橫紋處,有安神定志、調節自律神經、改善失眠的功能。
失眠
手神門穴:位置和作用同上。
耳神門穴:位於耳朵正面上方的三角窩處,可幫助睡眠、止痛、清熱安神。
清熱
風池穴:位於頭後方髮際上凹陷處,左右各一處,具有清熱、調節氣血的作用。
大椎穴:位於人體督脈線上,低頭時,頸部第7頸椎下的凹陷處,常按可幫助身體散熱、調暢氣血。
手抖
陽陵泉: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1寸、2個橫指處,經常按摩可改善因筋、肌腱所引發的不適,且能瀉肝膽熱。
太沖穴:位於第1和第2腳趾骨頭接合處上方的凹陷點,主要功能是清肝熱,常按可將熱氣往足部帶,減輕手抖症狀。
調整免疫力
太谿穴:內側腳踝與腱間的凹陷處,爲腎經上的穴道,可滋陰清熱,調理因先天腎氣不足所引發的免疫疾病。
腹溜穴:位於足內踝後上2寸,滋陰補腎,改善先天免疫失調症狀。
足三裡穴:走胃經,位於膝蓋下緣外側凹陷處下方3寸。
三陰交穴:是脾、肝、腎三條經絡交匯的穴位,位於小腿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可促進氣血循環,改善後天脾胃失調的免疫疾病症狀。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