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機構不規範經營 終將自食其果
某全國知名的老牌連鎖教育機構最近在各地的校區正被陸續關停。近日,該機構微信號發佈階段工作進展彙報,截至目前,重慶、成都、廣州、濟南等地區均已開展一輪補償,初步統計補償人數2萬餘人,補償金額9000餘萬元。受疫情影響,當下面臨倒閉的教育培訓機構並不少見。那麼,疫情真的是壓垮一些培訓機構的“天災”嗎?
事實上,部分教育培訓機構的問題早已存在,而疫情只是一個導火索。比如,不規範的預收費經營模式。培訓課程一般週期長、費用高,爲了節省費用,消費者通常會一次性繳納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費用,所以,一些機構便通過大額折扣誘惑消費者預交大量費用,部分消費者還會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緩解壓力,但稍不注意就有陷入“套路貸”的可能。
預收費本身花的就是未來的錢,因爲缺乏有效的資金監管體系,消費者的預付費可能被商家挪用,後期商家跑路或經營不善,便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近期,一批教育培訓機構之所以陸續出現停業關門,基本上都和這種收費經營模式的難以爲繼有關。《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便規定,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消費者在選擇教育培訓機構時應儘量選擇短期付款方式,避免一次性大額投入。
不符合行業規律的盲目擴張,也是一些機構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比如,有機構前兩年加快了在全國招募加盟商的步伐,並開出“年回報最少10%”的誘人條件,即投資人加盟後無論是否賺錢,一年後都能將分支機構再賣給總部,且回購金額爲投入成本的110%。這一不符合教培業收益規律的承諾吸引了一大批本着“掙快錢”心態的投資商加入進來,造成巨大隱患。
重營銷輕師資的管理體系也是重要隱患。不少教育培訓機構非常重視營銷,一個銷售主管至少要配三個銷售顧問。爲了把業績搞上去拿提成、獎金,有的銷售人員不惜虧本營銷並弄虛作假。虛假宣傳問題一直是培訓機構投訴的重災區,有的培訓機構誇大宣傳培訓效果或成績,有的誇大宣傳師資力量,有的是實際培訓學習模式與宣傳不符,有的是實際教學質量與體驗課、試聽課質量相去甚遠。這就導致看似漂亮的銷售數字背後,存在教學質量不高、老學員留不住、新學員也很難再招進來等問題。最後機構發不出工資,員工消極怠工,家長退費,造成惡性循環。
上述問題在國內不少教育培訓機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究其原因,不規範的預收費經營模式是源頭所在。爲了給教培行業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筆者建議,有關部門應當從源頭治理,儘快將預付式消費立法列入計劃,通過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加強預收費經營行爲治理,防止後續無休止的消費糾紛。同時,還要細化立法規定,從收取預付費的經營者資質限定、合同要求、履約擔保、資金管理、信息披露、費用退還、冷靜期、退市要求、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規制。此外,還要從行政監管、司法審判、強化行業自律和消費者風險意識等方面入手,多舉措解決教培行業預付式消費帶來的問題。
作者:趙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