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態 好產業 好生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野鴨戲水、水鳥覓食……走進江西贛州崇義縣過埠鎮境內的陽明湖國家溼地公園,你很難想到,這裡曾是泥濘不堪、臭不可聞的河堤灘塗。

改變發生在2016年底。贛州納入全國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地區之一,崇義縣對過埠鎮作重點整治修復。“我們始終堅持整體規劃,注重保護與修復的系統性,推動‘單一治理’向‘全局治理’轉變。”崇義縣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曹夢飛說。

贛南大地,崇義的變遷絕非個例禿山復綠、臭水轉清,環境美了,老百姓靠吃“生態飯”鼓了腰包。

治山:2060.3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贛南多山,特殊的砂土土質產生了一種名爲“崩崗”的地貌。“山地開裂,下雨就往下流砂土,然後塌掉,像剝了皮的樹,什麼都留不住。”贛縣白鷺古塘村村陳宗�i說,他家30畝自留山地難以種莊稼,他成了四處打零工的貧困戶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贛州便一直在與崩崗做鬥爭。這些年,理念一變舉措變,從就崩崗而治崩崗轉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山上與山下同治,治山與理水同步,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統籌兼顧,全方位蓄水保土。與此同時,贛州將崩崗治理與農林開發、鄉村旅遊、精準扶貧相結合。2015年,在政府引導下,老陳開始上山種臍橙。老陳的果園如今已金果滿枝,他掀開地表厚厚的一層秸稈對記者說,“這裡過去都是砂土,我每年就拿野草秸稈給它堆肥。”

5年時間,陳宗�i從一貧如洗到年收入10餘萬元,甩掉了貧困戶帽子,更堅定了守護綠水青山的決心。

崩崗披上綠裝,荒山長出植被。經過持續不斷整治,贛州4346座崩崗劣地長出了綠樹,2060.3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7.79萬畝災毀和溝坡丘壑土地得到整治修復,土壤理化性質有效改善。

治水:贛江東江出境斷面水質100%達標

從年收入十幾萬元到面臨轉行,曹賤坤生活轉了個“急彎”。54歲的他,曾是全南縣龍鎮背村有名的水產養殖大戶,承包過魚塘、水庫。爲護一泓清水,去年4月,他承包的武坊山水庫拆了網箱

28戶養殖大戶退包退養“退”出來,552名河長制工作人員則“進”來了。李源清是全南縣水政監察大隊南逕中隊的水政巡查員。這個中隊負責中寨、南逕、大吉山3個鄉鎮12條主要河流的清潔。他發現如今人們環保意識提高了,村民在田裡噴灑完農藥,還會主動把空瓶帶回家。

“進”來的不僅是河長,還有更嚴格的水功能區監測評價。全南縣生態環境局局長張立平介紹:當地投入2.23億元推進城鄉生活污水和城市工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農村新建污水處理設施82處,監測考覈的4個水功能區連續3年水質達標率達100%。現階段,全南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3.3%,全縣過境水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準以上。

爲了有效治水,贛州打破以往政府職能部門各自爲戰、項目實施零敲碎打的局面,在全國率先成立專職機構――贛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中心,負責統籌推進試點工作,改變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種草”的單一修復模式,全方位、全地域系統推進。

截至目前,贛州市20億元中央基礎獎補資金直接支持的總投資77.88億元的28個項目,投資完成率達99.57%,助推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鞏固提升;贛江、東江出境斷面水質100%達標,水質綜合指數全省第一。

富民:好生態助推貧困戶脫貧致富

好生態帶來好生活,家住上猶縣梅水鄉園村村的鐘祖田頗有感觸……一大早,鍾祖田來到茶園鬆土、除草、施肥。“今年採摘鮮葉,製作新茶,僅茶葉收入就有5000多元。”曾經的貧困戶如今是村裡的大忙人,當保潔工的同時,遇到採摘旺季,茶葉基地還請他製茶,每天有120元收入。

贛南森林資源豐富,園村村多年以前過度採伐使地表植被受損,水土流失嚴重。村子變成省級貧困村全村有貧困人口571人。痛定思痛,村裡積極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不再走資源過度消耗的老路,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帶動村民大力發展茶產業,形成育苗、種茶、製茶、銷售一條龍產業鏈。原來12.32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

“公司免費提供茶苗、技術,統一負責收購,小茶葉成爲村民致富的‘黃金葉’。”村黨支部書記吉健康介紹:目前茶葉種植面積5680畝、茶葉加工廠15家;人均茶葉種植面積1.43畝,全村100多人借“茶”脫貧。

千山環野立,一水抱村流。站在園村村最高處舉目環望,村莊被羣山包圍,茶園宛如綠毯,一排排客家特色民居散落在山腳,不少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好生態帶來好產業,贛州在修復好的廢棄礦山土地上建成1萬餘畝工業園區和2座裝機容量35兆瓦的光伏發電站;種植經濟林果3000餘畝;發展富硒蔬菜、贛南臍橙等特色農業5.2萬畝;帶動13529戶貧困戶發展油茶、龍腦樟、靈芝等林下產業……2019年,贛州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1941元,同比增長10.8%。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