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編輯哭爆「詩會從世上消失!」 臺灣詩人:一旦在心裡就是永恆

▲由李鍾碩主演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以出版爲故事背景,也談到當今出版業面臨的血淋淋處境。(圖/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劇照

記者林育綾/採訪報導

由李鍾碩主演的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近來在影視平臺熱播中,該劇以出版社爲背景,也演出現實中出版業面臨的血淋淋處境!劇中一名資深編輯期望出版詩集,卻遭高層以「營利不佳」爲由打退,而詩人作家必須辛苦打零工來維持寫作,他沉痛哭喊「再這樣下去,詩會世界消失的!」此幕觸動許多文青的心。《ETtoday新聞雲》記者特別採訪不同世代詩人、出版從業人以及愛詩人們的看法,透過他們來看詩在臺灣的處境、價值意義

▲劇中資深編輯難過哭喊「再這樣下去,詩會從世界上消失的!」(圖/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劇照)

詩人吳晟讀者問題,詩人也有問題

高齡75歲的詩人吳晟,代表作《甜蜜的負荷》被收錄在國文課本40多年,影響力橫跨三代,你我都曾經讀過他的詩。對於出版社不敢發行詩集、現代人不讀詩的情況,他認爲「一個是讀者的問題,另一個是詩人的問題。」

他解釋這要由兩層面來談,一面是社會文學教養的不足,導致人們缺乏對詩的欣賞能力和涵養;另一方面「確實很多詩人跟讀者之間有距離」。吳晟認爲詩人創作時應該「儘量貼近大衆的情感經驗」,不是說不能寫難讀的詩,因爲詩有各種形態,但如果總是讓人看不懂、怪讀者不明白,或者寫得不痛不癢,自然無法引發共鳴,更不會有人分享。

▲詩人吳晟《負荷》收錄於國文課本長達40年。(圖/一開始就不孤單Ⅱ)

他坦言自己的詩「大部分人都能理解」,一念出來很多人都有感觸,不會被問「到底在寫什麼?」例如他的《只能爲你寫一首詩》在許多社會運動中不斷被流傳,「我到很多地方去都會看到人們把那首詩貼出來,這對我來說是種鼓勵,也是一種提醒。」

「人的生活有很多面,有多樣的情感,詩就是表達各種情感的方式,若表達得好,人們會被碰觸。」至於現代社會氛圍的文化教養不足,他直言政府也有責任,不客氣說「整天只喊拼經濟,大家只要聽到這三個字就很高興,甘吶肖仔!(好像瘋子)」不過在這看似激動的話語背後,更多的是感嘆,還有他對社會的疼惜與無奈。

▲有河Book書店當年的「玻璃詩」與淡水河夕陽景色相互映照,是經典美麗風景。(圖/有河Book粉絲專頁

詩人隱匿:詩一旦在心中存在了,便是永恆的。

隱匿曾在淡水經營「有河Book」書店長達11年,她同時是詩人,也獨立出版併發行許多出版品,堪稱中生代詩人代表。當年書店裡的「玻璃詩」與淡水河、夕陽景色相互映照,是經典又美麗的風景,直到2017年10月書店歇業,引起文壇一片譁然。對於「是否擔心詩會從世界上消失?」的問題,她認爲:「應該沒有詩人認爲詩會消失吧?詩在多數人心中從不存在,然而一旦它存在了,便是永恆的。」

隱匿說,千年來皆是如此,何況是現在,出現了所謂「詩的復興」之說,不只是臺灣,包括歐美及日韓都有一羣詩人以網美之姿,帶動詩的潮流,也帶動了市場。儘管她自己不愛這些主流的詩,但仍相信這現象對於詩都有正面的助益。而她所真心喜愛的詩人,例如辛波絲卡、谷川俊太郎的詩集,銷售量都是驚人的,「所以我絲毫不懷疑詩的未來,即使是最好的詩,也不見得是孤單的,也有可能觸及到多數人的內心。」

詩對她而言已是生命的一部分,「詩人」的頭銜稱呼不是榮耀,而是成了日常。她在自己最新一本詩集《永無止境的現在》序中寫道:「若是沒有詩,我將無以爲人。」

▲「詩」會從世界上消失嗎?臺灣的青年詩人、出版從業者又怎麼看呢?(圖/記者林育綾攝於讀字書店)

出版社行銷與編輯、斜槓青年詩人沈嘉悅:不認爲詩會消失

現任遠流出版社行銷,偶爾兼任編輯,同時也是詩人的七年級生沈嘉悅說,「其實現在詩集的銷售量,已經比五年前好很多了!」當然不是每種都賣得好,就像啤酒有各式口味,有些受歡迎、有些較冷門,端看讀者的胃口。

不過他樂觀看待「我個人認爲詩不會輕易消失」,說詩會消失這種推測是線性的,好像它一定會越來越小衆,但從市場反應看來並非如此,「閱讀風格其實像個鐘擺,不同時期會流行不同類型,幾年前熱門的到今天不一定熱門。」這也會考慮到出版社的專業,一位編輯怎麼兼顧市場和自我價值,做出重要的書推到讀者面前,既有影響力又能獲利,回饋給讀者和作者,跟出版社形成共生關係。

當然不可能一次拯救所有作家,也不可能一口氣做所有自己想做的,或許一次只能先顧好幾種,「我自己也做過幾本任性的書」,其中之一是全臺第一本緬甸詩選集《緬甸詩人的故事書》,囊括了17位緬甸詩人,有每位作家的短訪和詩作,用他們的故事和作品,呈現他們對文學的想像,也讓人們瞭解緬甸的現況,「當然可想而知,這本書真的很難(賣)!」不過「沒人做」成了他的動機之一,另外是「它很重要」,它可能會是接下來人們討論的話題,因爲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或大家對新移民、東南亞的關注,「總要有人開第一槍,我是揹着這個風險去做這件事情!」

以他在出版業的經驗看來,公司也不會果斷地說「這本詩集賣不好,以後再也不要做詩集!」因爲人人都知道市場變化很大,五年前受歡迎的跟如今都不同了,一個產業看的更不只有三、五年,同時讀者的結構會不斷改變,我們會老,年輕的讀者會不斷出現。

另外「100個人就有100種詩的模樣,透過閱讀能認識不同的人、不同人的觀點。」他也很珍惜自己擁有表達觀點的能力,一面創作、一面認識新的人,就有動力走下去,這也是他待在出版業及繼續創作的原因,「詩可以讓我看到不同的東西,體現自由。」

▲出版業和書店面臨巨大挑戰,卻有許多人堅持透過書寫和閱讀分享觀點。(圖/記者林育綾攝於讀字書店)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粉專發起人洪崇德:詩是觸碰心靈的方式

洪崇德是「每天爲你讀一首詩」的粉專發起人,七年級末班生的他,一開始只是與幾位同好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詩,沒想到掀起一股不小的影響力,也引發更多年輕人愛詩。但粉專在經營三週年後,2017年宣佈關閉,整整停運了一年多,又在今年3月重新啓動,並且招攬多達80位詩人及愛詩人,更有計劃地開始運作!

對於韓劇裡出版社因營運考量而不出詩集、詩人靠打工維持寫作以及編輯因此沮喪,「這件事情非常寫實,也是令人難過的常態。」他認爲這背後反映人類在資本主義掛帥下的「心靈貧瘠」,好像不需要有文化素養、有一些心靈出口,只要有錢就能很好的生活。不管韓國或臺灣,這樣的想法是很常見的,大家都用功利思維來看待這個世界,「彷彿文學一定要能解決什麼問題才行」,於是輕易把書放下了,「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閱讀是讓我們精準觸碰到另一個人心靈的方式」,不過這是一個選擇太多的時代,也因爲這種現況,才發起了「每天爲你讀一首詩」,想做的就是推薦人們可能會想要的選擇,「讓我們是可信的推薦者。」

他也說「詩的意義不是賺錢」,若想當純粹的詩人或作家,蠻可能餓死的。不過對他而言,「詩的寫作跟閱讀,是讓我不被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徹底征服,變成捷運上公車裡,那一個個眼神空洞、行走如喪屍的人的方式。」詩讓他認識自己,也認識他人,「讓我知道,我不需要跟別人一樣,而且我創造出的不一樣,跟別人創造出的不一樣都是有可能被知音欣賞的。」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粉專發起人認爲,詩的意義不是賺錢,是觸碰另一個人心靈的方式。(圖/每天爲你讀一首詩粉專)

*編按:臺灣詩人作家、出版前輩、詩評人族繁不及備載,礙於時間及版面有限,確實無法採訪每一位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實爲遺憾,但期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看見詩與文學的珍貴,也能走進實體書店,透過充滿「人味」的擺設與店主和作家對話,進而與自我內心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