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騙很大 餐廳2種魚最常標錯 蝦球竟沒蝦

英國衛報分析近期44個研究、多達9,000個海鮮樣本發現,全球餐廳魚販、超市中約36%的海鮮標示錯誤,一項歐洲研究顯示,餐廳裡最常標示錯誤的魚類是「烏鰭石斑魚」及「刺鯧」。(資料照/路透社

嗜吃海鮮的民衆小心受騙,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分析近期44個相關研究、多達9,000個海鮮樣本發現,全球餐廳、魚販、超市中約36%的海鮮標示錯誤,當中一項歐洲研究更顯示,餐廳裡最常標示錯誤的魚類是「烏鰭石斑魚」及暱稱爲「肉魚」的「刺鯧」。另外,亞洲鄰國大陸新加坡也被點名海鮮標示不符的問題嚴重。

英國《衛報》分析近期44項海鮮相關研究,研究範圍擴及全球逾30國、超過9,000個來自餐廳、魚販、市場的海鮮樣本,發現當中36%海鮮樣本標示錯誤,顯示全球海鮮標示不符、詐欺的情形相當廣泛。

其中一項研究比較加拿大美國、英國、新加坡、澳洲紐西蘭的餐廳、魚販、超市所販賣的鯛魚(snapper),發現約40%都標示錯誤,標示不符最嚴重的國家是英國及加拿大,比例達55%,其次是美國的38%。

分析指出,標示錯誤的狀況大致可分爲3種,第一種是標示爲同家族的不同種,例如一項德國研究顯示,48%的樣本標示爲扇貝王(king scallops),不過實際上是價格比較低的日本扇貝(Japanese scallop)。第二種是以價格較低的種類混充爲價格高的魚種,一項義大利研究發現,130個從當地魚販、市場蒐集來的鯊魚肉中,45%都是屬於價格較低、不太受消費者青睞的鯊魚種類。第三種錯誤竟包含瀕臨絕種的魚類,一項2018年的英國研究指出,當地70%的鯛魚樣本其實是不同的魚種,種類多達38種,當中不乏棲地受到破壞的魚類。

《衛報》分析也發現,餐廳裡海鮮標示不符的情況相當嚴重,一項針對歐洲餐廳、橫跨23國、180間餐廳的大規模研究顯示,每3間餐廳就有1間有標示不符的問題,當中西班牙冰島芬蘭、德國的情況最嚴重,高達40-50%,最常標示不符的魚種爲「烏鰭石斑魚」(dusky grouper)及俗稱爲「肉魚」的「刺鯧」(butterfish)。另外歐洲梭鱸魚(pike perch)、比目魚(sole)、黑鮪魚、黃鰭鮪魚(yellowfin tuna)等也經常被標錯,研究指出,消費者可能有50%的機會沒有吃到他們點的魚種。

此外,亞洲兩大鄰國新加坡、大陸也被點名有海鮮標示不符情形。新加坡市場賣的蝦球被發現主成份豬肉,一點蝦也沒有,約38.5%標示不符。在大陸,檢測市場裡30個牌子、153個烤魚產品,標示錯誤率至少達58%,當中還被驗出含有會致死的河豚家族種類。

不過《衛報》也指出,部份研究聚焦本來就知道可能出問題的海鮮種類,因此說36%的全球海鮮一定都標示不符,這樣的說法或許不太精準攤販、餐廳也不一定都是故意標錯種類,不過對於那些將低價海鮮混充高單價海鮮來販售的行爲,很明顯詐欺的成份居多。

由於海鮮取得途徑相當複雜,整個供應鏈的處理過程也相當不透明,標示錯誤是相當容易、常見的事,而且能夠帶來很高的獲利,美國非營利海洋保育組織「Oceana」副主席羅艾爾(Beth Lowell)表示,在海鮮供應鏈裡,有非常高的機會能將低價海鮮標示爲高價海鮮、將養殖海鮮標示爲野生海產,標示不符的情況在各地都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