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過剩!哪裡都是過剩!萬億灰飛煙滅,鋰電泡沫徹底破滅?

過剩!過剩!哪裡都是過剩!

這兩天有一份報告引起了資本市場的激烈討論,該報告分析了我國的七大產業,也就是光伏、鋰電池、新能源車、半導體、空調、鋼鐵和工程機械的產能情況。

先說正面的觀點:

“中國製造在全球範圍內找不到競爭對手,獨步天下。具體來說,中國製造了全球75%的空調,86%的光伏,81%的鋰電,66%的新能源車,54%的鋼鐵,33%的工程機械和29%的半導體。”

再說負面的觀點:

“除了空調和鋼鐵之外,另外5個行業都顯著的產能過剩。比如光伏,產能是全球需求的2倍;比如鋰電池,產能是全球需求的1.6倍。”

也就是說,市場沒辦法消化產能,導致殘酷的內卷不可避免。

8月13日,根據上海鋼聯發佈的數據,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較上日下跌1500元,均價報7.8萬元/噸,再創新低。

大家知道這個數字意味着什麼嗎?

目前業內的普遍共識是,8萬元/噸是碳酸鋰行業供需平衡的成本線。換句話說,低於這個數字,整個鋰電上游誰都跑不掉,全部處於虧損狀態。

當然,實際虧損金額,可能比大家想象的更加嚴重。

今年上半年,天齊鋰業預虧48.8億元-55.3億元。儘管說天齊鋰業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爲涉及到11億美元的退稅,但是,如果再看另一家鋰礦企業——贛鋒鋰業的話,上半年預虧7.6億元-12.5億元,也非常能夠說明問題。

補充一句,今年上半年碳酸鋰的價格保持在10萬元/噸附近,但現在,已經跌破了8萬元/噸。也就是說,不出意外的話,三季度相關公司的盈利能力可能繼續惡化。

除此之外,像永興材料、中礦資源、融捷股份、鹽湖股份、盛新鋰能、雅化集團等企業,可能比前面提到的兩家公司情況好一點,但也都無一例外出現了大幅下滑。

那麼,鋰電產業鏈下游公司呢?

寧德時代的業績倒是不錯,連續兩個季度淨利潤突破了百億,且增速保持在兩位數。但是,二三線電池企業的盈利能力則出現了分化。欣旺達、億緯鋰能靠着消費電池業務,盈利能力勉強能夠穩住,國軒高科繼續在盈虧邊緣附近掙扎,孚能科技則深陷虧損泥潭。整車方面,比亞迪、長安汽車、長城企業表現不一,長城汽車最爲出色,比亞迪穩紮穩打,長安汽車則大幅下滑。

當然,在資本市場看來,甭管你是產業鏈的哪個環節,都跌的稀里嘩啦。

僅寧德時代一家,跟2021年高點比,市值就跌去了9000億元。另外,僅計算天齊鋰業、贛鋒鋰業、中礦資源等7家上游鋰礦企業,市值蒸發也已經超過了6000億元。注意,整個鋰電板塊,跌幅達到了50%。

所以,當初捧得有多高,現在摔得就有多狠。

對投資者來說,過去的事情已經無法改變,現在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鋰電產業鏈還有沒有救?

好的消息是,行業裡有的企業已經在退出,原先規劃的產能並不是實際產能。就拿蜂巢能源爲例,蜂巢能源原先規劃的產能是2025年實現600GWh,但事實是,今年上半年動力和儲能電池合計出貨量也不到10GWh,再加上IPO融資受限,無論從需求還是從資金層面,蜂巢能源都沒辦法兌現原先預期。

所以,有些企業可能會加速退出,實際的產能過剩可能沒大家想象中悲觀。

再說需求。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其中提到,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在這個規劃下,無論是動力電池還是儲能電池,亦包括光伏行業,未來都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所以,此前大家對行業前景可能過分悲觀。

當然,我們也需要反思,爲什麼在製造業這個領域,行業景氣度波動如此巨大。如果能多一份理性,大家在抵禦風險這件事上,是不是就會多從一份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