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發展的天花板,真的到了嗎
中國手機,早已過了那個滿大街抄襲蘋果外觀,華強北山寨機統治市場的時代。
如今,你能在中國手機上看到所有你能想象的可能。你想要性價比,就有人努力在千元級價位做到“真香”配置;在諾基亞時代,350萬像素的鏡頭就算是高素質,但後來國產手機專門在鏡頭髮力,一次次把手機拍照的行業標準提到新高度。
2017年iPhone X剛問世時,世人一面被全面屏的創新所驚豔,一面又不得不忍受那塊礙眼的劉海。接力棒交給了國貨,國內廠商竭盡全力發展升降、屏下鏡頭與指紋解鎖,只爲了給用戶一塊完美無瑕的全面屏。
當三星這樣的大廠放出預備年底發佈柔性屏摺疊手機的消息時,國內廠商卻在2018年10月,提前兩個月發佈了全球首款摺疊手機,直接搶了個世界第一,讓世人知道了次時代手機將會是什麼模樣。
杭州,嘉賓在2019本站未來大會上體驗華爲首款摺疊屏手機Mate X
我們很幸運地見證了國產手機的新時代,國貨終於走出蘋果“陰影”,開始百花齊放,各展所長。但是,如果要說這就是國產手機所能達到的最高峰,恐怕我們都會覺得還不夠。
是的,國產手機還能做得更好些。甚至,真正的崛起時刻,現在纔剛剛開始。
操作系統大概是現代電子產品裡最不引人注目的部分,就好像人生活在空氣中,但卻對自己賴以生存的這個重要物質渾然不覺。
一個存在感低的操作系統,纔是好系統,它不應該用延遲、卡頓、體驗不適等吸引你的注意力和怒火。這是操作系統問世近60年以來,不斷打磨迭代才得來的結果。
人們往往忘記一點,任何電子設備的本質,都是由一個個電子元器件組合而成的機器。我們並非天然就能指揮這些機器,按照想要的樣子做出相應功能。我們需要學會說機器能聽懂的語言。
操作系統就是這樣一個語言般的中介。它以特定的方式,將人的操作翻譯成機器可以執行的指令,從而可以協調各個部件一起工作,發揮不同的功能。各種基於操作系統而編寫的軟件,也是以相似的原理在調動機器,使軟硬件完美配合。
所以,操作系統就像是一個給硬件發送指令的司令部,又像是一片成分特殊的土壤,軟件只有適應土質纔可以生長,實現自己的功能。
當地時間2015年7月29日,印度新德里,微軟發佈Windows 10操作系統
如果拿一臺70年代生產的電腦給你,你可能根本就不會用,因爲早期的操作系統並不長今天這個樣子。那時候它們真的是一行行的命令符,只有教授和專業的程序員才知道怎麼操作。
到了80年代,操作系統才具有一般用戶也能使用的圖形化界面,你終於可以在屏幕上點來點去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微軟根據QDOS系統演化出的MS-DOS和Windows系統,以及蘋果的Mac OS。
同時期,也有人開始獨立開發類似Unix的系統。經過許多人持續多年的開發,至90年代時終於誕生Linux系統。此後,世界操作系統版圖基本形成三足鼎立。你可能想不到,當今世界最頂級的超級計算機,運行在上面的幾乎全部都是Linux系統。
Linux系統可謂是播下了火種,它開放式的內核,爲日後市佔率最高的開源手機系統——Android,譜好了前奏。
Linux世界博覽會當地Mascone中心拉開帷幕,大約11,000人蔘加
世界上第一個觸屏智能手機,是IBM於1993年推出的Simon,它的操作系統和Windows同樣演變自DOS系統的內核,算是遠房親戚。1996年問世的Palm OS一開始是裝在掌上電腦(PDA)裡的,後來也發展到手機上。
1997年出現的塞班系統(Symbian OS),對每一個從諾基亞時代走過來的年輕人而言,甚至可以和青春劃等號。自從它誕生後,各大廠商就開始爭奪移動操作系統的主導權,例如曾經的全鍵盤智能機王者黑莓。
如果可以把這個時期稱爲前智能手機時代,那麼塞班和諾基亞的輝煌,持續了整整十年,國產手機也在山寨的泥潭裡,被整整壓制了十年。
2007年,初代iPhone的誕生震動了整個行業。基於Linux內核,原本準備用於數碼相機的Android系統,這時候被谷歌拿來聯合84家硬件廠商,成立了開放手持設備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聯手應對iPhone。
圖爲第一代蘋果手機iPhone 1
多年以後,人們詬病諾基亞爲什麼不選擇擁抱Android,以致失去了行業龍頭的寶座。但其實諾基亞的初衷是,不願意淪爲操作系統霸權之下的設備生產商。但是苦於軟件生態的短板,塞班在Android的野蠻生長之下,帝國版圖逐漸被蠶食。
僅僅發佈兩年之後,Android的市佔率就全面超越了塞班,諾基亞、黑莓、摩托羅拉的衰亡時代到來。
藉着Android系統的東風,以及硬件供應鏈的成熟,許多國產手機品牌靠硬件素質+定製Android系統,逐漸取得了市場的成功。但諾基亞曾經的思考,也成爲擺在每一個行業巨頭面前的問題,國內廠商也希望建立屬於自己的操作系統。
但與手機硬件生產的成功相對,中國人曾嘗試過的幾次自研系統,卻統統以慘敗告終。
MWC2019(世界移動通信大會),華爲手機安卓系統,華爲P30系統
2009年,中國移動基於Linux內核和Android源代碼,開發了一個OMS系統,但是因爲用戶體驗太差導致人們紛紛刷機,最後慘敗。
一年後,中國聯通也跟着推出了一個沃Phone系統,但是由於不兼容Android應用,並且自有業務置入太多,也遭到市場拋棄。
2011年,基於Linux內核,且同樣不兼容Android的阿里雲OS問世。憑藉大廠優勢,阿里雲OS本來有望與手機廠商達成合作,但卻突然遭遇Android的封殺。此前用來對付iPhone的矛頭,此時對準了阿里,名列開放手持設備聯盟中的廠商都被迫中止了與阿里雲OS的合作。阿里雲OS隨後逐漸退出手機市場。
縱觀中國手機自研系統的發展路徑,大致可以總結一下失敗原因:1.用戶體驗差,留不住用戶就留不住一切;2.軟件資源生態不足,形同無米之炊,導致市場無法擴展;3.過度依賴既有系統內核,容易遭遇Android的強力封殺。
操作系統的更迭背後,其實是電子科技與網絡技術的不斷髮展在推動。新技術帶來新的產業形態,催生新的終端設備,更精密的硬件、更高的計算需求、更快的網絡速度,都在不斷對操作系統提出新的要求。
芯片在以每18個月性能翻倍的速度,以指數型趨勢不斷增長着,製程也在往更加精細的級別推進,操作系統也需要隨着世界的變化,應時而動,順時而變。
阿爾文·托夫勒曾經把20世紀的人類科技成就稱爲影響人類文明的第三次浪潮,計算機技術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如果說互聯網將全世界連接爲一個網絡,可移動智能終端使互聯網的應用前所未有地普及,那麼物聯網就是人類數字革命的下一個時代,因爲它將構築起一個萬物互聯的智能生態,對人類生活方式帶來重大變革。
2020年10月14日,北京,2020中國國際通訊展上的物聯網展臺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是一種用無線射頻技術及無線數據通信等方式,在物品之間實現不需要人爲干預的通信與信息共享,從而將物品連接爲一個共同的網絡,自主運行。
簡單來說,物聯網就是讓物品長出了大腦和感官,它們之間可以互相“對話”交流,根據相互間獲得的信息自己進行一系列操作,再也不需要人手動去調整。反過來,你身邊的物品會爲你思考和安排一切。
你一直想對它們說的那句“你長大了,該學會自己做事了”,到時候就真能實現了。
這種互聯網科技的終極形態,其雛形很早就出現了。
1982年,一羣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學生髮明瞭一臺可以遠程告訴你可樂冰不冰、還剩多少罐的可樂機,可以說是肥宅快樂的慾望推動了科技進步。但是到了1999年,“物聯網”這個概念才被Auto-ID 實驗室的執行董事 Kevin Ashton正式提出。
進入新世紀,物聯網被越來越多媒體提起,最後上升到政府層面的高度。2005年,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發表了關於物聯網的首份報告。2006年開始,物聯網獲得歐盟認可,並舉辦了歐洲物聯網會議。美國憑藉其在計算機、互聯網技術方面的先發優勢及多年積累,也將物聯網發展上升到了國家戰略。
2011年之後,IPv6協議解決了IP地址分配的問題,足以覆蓋到全球成百上千億的智能物品。越來越多的物聯網產品開始問世,比較知名的如Google 眼鏡,蘋果HealthKit 和 HomeKit等。新時代的大幕,正在緩緩拉開。
2019上海5G創新發展峰會暨中國聯通全球產業鏈合作伙伴大會
當下,中國的物聯網正迎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窗口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增加了人們對遠程智能醫療、智慧社區、物流供應等領域的需求,物聯網在其中大有可爲。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新基建中,物聯網就是關鍵的組成部分。同時,隨着5G應用的不斷推廣,也將給物聯網的發展鋪開更廣闊的道路。
有機遇,能不能抓住、抓好,是更關鍵的問題。由於技術成熟度的不足,行業規模化應用較少,不同行業和廠商的硬件兼容、軟件互通的規範化較爲欠缺,目前國內的物聯網產品基本處於相互隔絕、各自爲政的局面。
誰能實現跨終端、統一的、全場景的操作系統和生態,誰就能在物聯網發展浪潮中彎道超車,開創全新時代。
華爲推出的鴻蒙操作系統(HarmonyOS)是一支異軍,與之前所有的國產自研系統嘗試都不相同。
之前的國產系統,視野都侷限在單一設備上,大多是僅針對手機產品開發,且在用戶體驗和應用生態方面都不怎麼重視,故而最終難免失敗。
鴻蒙操作系統與它們的根本區別在於,它並不僅僅爲手機而作,而是從萬物互聯的高度,放眼未來,以物聯網的大視野來謀求跨平臺設備的天下一統。
鴻蒙操作系統雖然近期才進入人們視野,但其實早已誕生許久。2011年,華爲成立“2012實驗室”,目的在於打造尖端產品,以求在鉅變的技術與市場中保持優勢。鴻蒙操作系統就誕生於實驗室旗下重要的終端OS部門。
HarmonyOS 華爲鴻蒙操作系統
相比其他物聯網操作系統,鴻蒙操作系統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分佈式技術。分佈式系統指的是,在一個計算機系統中存在多個終端設備,但是它們被以某種方式統合在一起,相互之間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工作。對用戶來說,它們看上去就像一個整體,用戶感受不到各個終端設備之間的分割和時延。
打個比方,這就好像鋼鐵俠的智能助手J.A.R.V.I.S.,不單單在實驗室裡搞開發的時候可以喚醒,更在鋼鐵俠的每一套盔甲裡無縫切換。不管換多少套戰甲,J.A.R.V.I.S.始終在那裡,不離不棄。
鴻蒙操作系統能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得益於其系統廣闊的適配性。它可以方便地安裝到不同的設備上並順暢運行,從而將其接入系統網絡,包括但不限於電腦、平板、電視、汽車、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電。
鴻蒙操作系統還採用了一種名爲“軟總線”的技術,將設備以虛擬數據傳輸的形式連接到手機上。這樣一來,手機就成了整個物聯網生態的中心,基於鴻蒙操作系統的高速數據流轉,就可以方便地操控各個設備。
從鴻蒙OS發佈時所提出的“1+8+N”戰略,就能很好地理解這一特點。“1”指的就是一部手機,它是分佈式系統的中心和數據總入口,“8”是指PC、平板、智慧屏、車機、耳機、音箱、手錶、眼鏡這8種設備入口,“N”則是冰箱、空調、抽油煙機、路由器等無數生活中常見的智能設備。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海)。智慧廚房,華爲鴻蒙系統家電
從前,這些設備之間是相互割裂的。手機確實也可以操作它們,但是不同廠商的產品,需要下載不同的app。不同的app之間並不相通,且UI與操作方式都各不一樣,這無疑增加了用戶的下載、學習成本,手機運行負擔,更重要的是無法實現設備間的協同運轉。
而通過鴻蒙操作系統的統合,手機不再需要安裝任何額外的app,直接用自帶的控制界面,就可以很方便地調動各個設備,操作各個設備的體驗基本無差別。由於處於統一的操作系統之下,各設備之間也可以實時同步,實現順暢的跨設備協同運作。這就是分佈式系統的魅力。
對於開發者來說,爲鴻蒙操作系統開發應用可以節省不少時間與精力。從前,由於不同的設備有不同的軟硬件配置,開發者只能根據特定的硬件條件與軟件指標,選擇不同的操作系統,軟件開發當然也就全得來一套。不僅費時費力,成本還很高昂。
得益於鴻蒙操作系統開發工具DevEco Studio的分佈式技術,它可以將相應分佈式應用的底層技術實現難度對應用開發者屏蔽,使開發者能夠聚焦自身的業務邏輯,像開發統一終端一樣,開發跨終端分佈式應用。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海)。用華爲鴻蒙系統手機感受智慧廚房家電
也就是說,只要碼一次代碼,這個app在其他裝載鴻蒙OS的設備上也可以用,真正實現了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相比於Android應用的開發,一線開發者普遍表示,同樣功能的app,鴻蒙OS應用開發所需要的時間,只有Android的1/2到1/3。
軟件生態方面的增長趨勢也很喜人,第一屆鴻蒙OS開發者創新大賽已經在今年5月成功落幕,主辦方聘請優秀軟件工程師製作鴻蒙OS開發教程視頻,幫助開發者瞭解並參與鴻蒙OS應用的開發,爲開發團隊提供支持,一同成長。迄今爲止,已有20多家廠商、40多個主流品牌、300家的服務生態夥伴夥加入打造鴻蒙創新體驗。軟件生態的繁榮,只是時間問題。
請想象這樣的一天:清晨,鬧鐘將你喚醒之後,微波爐自動開始按照前一天設置好的烹飪參數處理食材,等你洗漱好後,剛好可以吃早餐。去車庫開車時,汽車已經根據當天的溫度,設定好了車內及座椅溫度,並根據實時交通情況爲你規劃好了最佳行駛路徑。
到了公司後,你將前一晚沒有處理好的文檔,在電腦上打開繼續完成。下午的例會上,你手中操作着平板,智慧屏上同步顯示着你的勾畫,而旁邊的數據圖上卻出現了不同的筆跡——那是你的老闆正在用另一臺平板,與你一同討論方案。
下班後,你對着手錶說了一句訂餐信息,半小時後你就能到那家常去的餐廳,嚐到當季的新菜品。回到家中,你突然想起每日的力量訓練還沒做,於是將手機與電視連接,跟着屏幕上的示範動作練習,並隨時留意心率狀況。晚上睡前,你突然想起明天的工作安排還沒有發給同事,打開郵箱才發現,原來辦公室的電腦早已根據日程安排,提前將工作通知了同事。
物聯網到來之後的智能生活,就是這麼便捷。在這場即將到來的新一波數字革命中,我們或許將有幸看到鴻蒙操作系統主導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