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與時俱進的動態替代匯率避險與金融監理

新冠肺炎疫情非經濟事件正顯著影響國際資本市場變化,同步美國聯準會(Fed)將聯邦基金利率調降兩碼後爲1.0%~1.25%,並表示美國經濟前景面臨風險,加劇新臺幣與美元利差匯率升貶的不確定性,顯著影響人壽保險業當期損益,此時壽險業的匯率避險策略,於瞬息萬變的匯率市場,如同于波濤洶涌的大海行船一般,必須依潮流方向小心翼翼地掌舵。

記憶所及,『鐵達尼號(Titanic)』的災難電影,即描述1912年豪華巨輪鐵達尼號與冰山相撞沉沒。或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天搖地動(The Perfect Storm)』,則敘述1991年百慕達羣島漁船遇難的災難事件,清晰呈現風險管理的重要。而高達一百呎巨浪,別說是漁船,就連航空母艦都會被吞噬。而風險管理的落實,就是着重於系統性風險的防範,而將隸屬於公司自治事項迴歸董事會督導專業管理團隊負責。

觀察媒體標題,2019年新臺幣走升,國內壽險業海外投資避險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壽險業匯損新高,隨着海外資產規模不斷累積,臺美利差擴大會增加避險成本,另依壽險業公佈2019年底外幣資產資料,顯示已逐步縮減換匯(CS)及無本金交割遠匯(NDF)之傳統避險比重替代避險及未避險合計比重提升。雖然,近期聯準會降息縮短臺美利差,但歷史顯示每當美臺利差擴大,臺灣境內美元兌臺幣換匯折價點將增加,代表海外資金成本加重。

@爲何需要替代避險(proxy hedge)策略?

替代避險是傳統避險工具的替代策略,可降低匯率避險工具不存在、流動性不足或價格過高所帶來的風險。在傳統避險工具成本高漲時,特別受到壽險業關注。當匯率市場平穩時,就使用一籃子貨幣避險(basket hedge)而言,出現誤差的可能性可有效控制,而基差風險(basis risk),即指避險交易與被避險商品間價格不同的風險,也可適當地降低。

但是,當匯率市場受到系統性事件影響(如2008年金融海嘯與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就會產生極大變化。因爲每個經濟體的反應不同,貨幣間的關聯性可能不會繼續依循歷史經驗與模型預估

何謂匯率的替代避險策略?

匯率避險操作時使用流動性高、且成本低之三至四種貨幣合成美元對臺幣NDF,建立動態策略降低潛在不穩定性。當然,替代避險無法保證完全有效性,避險存在基差風險。當壽險業匯率風險管理的選項是替代避險時,該替代功能分散至多種貨幣的組合,可減緩單一經濟體因總經事件降低相關性的可能程度

匯率替代避險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找到與目標資產密切相關的替代組合。以美元對臺幣NDF爲例,可透過美元對其他貨幣NDF所合成,其他貨幣應該與臺幣有一致的升貶方向。但在波動劇烈的匯率市場中,此預期並不易達成。

如果臺幣之代理貨幣升貶與被避險貨幣相反,或同向但速度明顯變快或變慢,則上開代理貨幣就無法有效降低風險。因此,有效避險須同時仰賴專業評估與動態策略,即時降低變異程度。

就金融監理而言,主管機關已要求落實公司治理效能、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及執行自我風險與清償能力評估機制(ORSA),相信保險業已建立經營風險偵測機制與內部控制三道防線。此外,主管機關並三令五申,金融機構之董事會對其企業經營之健全穩健負最終責任。董事會及管理階層應督導及建置有效之組織架構並協助及指導防線的建立。

投資與避險成效對於壽險業的經營成果特別顯著,期待金融監理除明確作業程序之法規罰則條款外、同時亦鼓勵金融創新,於整體風險有效控管下,可適度降低遵法成本,避免抹煞壽險業積極提升投資績效之最佳時機。

認同金融政策的執行需搭配有效的監理檢查,明確的監理法規在先、輔導角度的金檢在後,兼顧防弊時也期待興利作爲,迴歸以公司自治落實法令遵循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