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違制破例的因緣果報

近兩年來,政府在許多事務上,從駐外人員、大學校長、到部會首長的任用等,屢屢出現重大違制破例,在個別事件上,當然都有可自圓其說的說詞,然而破壞制度的影響相當深遠,主事者更需要辨明其中緣由及後果。

制度的設立,是爲了讓人與事的安排有所依循,在消極面解決問題、排除紛爭,在積極面厚植能量、開創願景。當既有制度已經衰耗至無法處理問題紛爭、或是因應新的前景規劃時,破壞現制、重建新制是最激烈的作法。努爾哈齊爲了將分散的各女真部落團結起來,形成滿族一體,創建了八旗制度,成立後金汗國,由八旗旗主輪流掌理國政初具國家規模。努爾哈齊死後,八旗在妥協衝突中共推皇太極接任大汗,皇太極也立下「敬兄長、愛子弟」的盟誓,但接位之後,他爲了集中力量、擴大版圖,一一打倒具有實力的其他兄弟旗主,建立了集權政府體制、取代八旗共議,奠定入關問鼎中原的基礎。皇太極破壞現制是爲了更輝煌的前景,也確實做到了。

評價兩極武則天,在人才進用制度的調整相對和緩。當時進用人才是以始於隋朝的科舉制度爲主,當年隋文帝廢除以門第爲主的九品中正制,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選舉三人蔘加考試。武則天認爲試卷亮名,吏部依此選人還是不實,故創立密封糊名制度,讓科舉更公平;另外她更親自策問,開創了「殿試」制度;首創武舉,選拔軍事人才;實行不定期舉行的制舉,遴選非常人才。武則天讓科舉制度更完善,但她也知道科舉無法盡選人才,還派「存撫使」專門到各地挑選人才,親自引見,不經考試,「無問賢愚,悉加擢用」,但對所用之人,不稱職者,便即罷黜、甚至刑誅。可以看出,武則天知道一項制度的價值、會設法完善它;她也看得出這項制度在解決問題上的侷限,故而會破例作爲,同時對破例而生的人與事,施加嚴格控管。

宋朝推動熙寧變法的王安石也常破例,他在擔任地方官時,相當苦悶,遇到頗具文采、因父親爲國捐軀而進身武官的的劉季孫,劉季孫也因並非進士出身、難以升遷而苦悶,在壁上留下抒發心情的詩句,王安石看到後彷彿找到知音,將當時還是低階武官的劉季孫拔擢爲文職的地方學官。宋朝文武區分極嚴格,此一拔擢違反了官場規則慣例,也引發當地士子的不滿,儘管劉的才學足以勝任,但能勝任者亦不是非劉不可。王安石中央掌權後,在更大範圍內打破慣例提拔資歷不足的官員,激起更強的阻力,加上用人不當,最終影響到變革。王安石有高遠志向,爲達目的破例任用,但其破例過於寫意、又未能緊密監察破例任用者,這些破例任用終於招致變革失敗。

如果違制破例並不是爲了處理問題、開創願景,僅是基於權力私慾,更可能造成重大危害。明太祖朱元璋鑑於前朝教訓,在宮門立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三尺鐵碑,到第六代皇帝明英宗,宦官王振極獲寵信、又自比爲輔佐周成王周公,欲進一步掌權,就盜走鐵碑,頗具掩耳盜鈴意味,王振見無人追究,便更肆無忌憚干預各類政事。瓦剌入侵,王振不懂軍事、強要指揮大軍,還鼓動明英宗親征,釀成「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擒、伴駕出征的內閣輔臣及六部大臣幾乎全部陣亡;出於自利的違制,造成慘烈的果報

以上事例表明,若是爲開創願景,違制破例很難避免,惟需如武則天般對破例謹慎查實、不可似王安石訴諸情思;若現有制度已然衰耗,如皇太極般全盤捨棄亦無須戀惜。掌權者違制破例調派人事,若全無理想、僅是源於派系私利,獲破例拔擢者將如犬狗般只效忠掌權者;而掌權者得逞並食髓知味後、亦將如王振般肆無忌憚,終至毀滅,違制破例的因緣果報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