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經濟與福祉的多元測度

單單由一項指標,難以呈現全貌,若綜合種種指標,瞭解一國發展的多元面向,當有助於全面掌握。指標林林總總,本文列舉數項觀察之。首先,檢視經濟指標與趨勢,觀察全球與臺灣的今明年走向;其次,探討發展的競爭力高低,由政府與民間企業的若干活力指標來架構;第三,思索心靈感受的幸福感,這常是經濟數據不能顯示的重要面向。

首先,展閱經濟數據,國際上對於經濟數據已有制式的客觀衡量方式,對以往紀錄進行統計,也對未來趨勢進行預測。目前不同經濟預測機構多有類似看法,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與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爲2.9%,2023年降至1.7%,2024年或可回升至2.7%。此趨勢乃是全球情境,無論先進國家、新興經濟體,或開發中國家,均是2023年衰退,再緩慢步入2024年迴轉。臺灣亦然,當前景氣對策燈號藍燈罩頂,看來要等到2024年方能等到理想的成長數據。全球因素改變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尤其跨國疫情、俄烏戰爭等因素,使得生產消費供需貿易鏈扭轉重整,臺灣亦難閃躲。

再看各國的競爭力,觀察政府與民間之發展能力與潛力。具備競爭力,可帶給社會對未來有所期許。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所出版的世界競爭力年鑑,對60餘國進行高低評比排名,包括四大類指標:企業效能、基礎建設、政府效能、經濟表現。其測量指標,一部分採用統計數據,一部分參照調查數據,每年各國排名不一,近五年而言,世界第一大國美國2018年排名第一,而2020至2022年一連三年均跌至第十;瑞士則從2018年第五,升至2021與2022各居第一與第二。再看臺灣資料,歷年來有高有低,近兩年爲第七與第八。在細項評比上,臺灣在科技人力、網路普及,以及金融卡交易普遍度,均表現甚佳。放眼各國競爭激烈,尤其近年來在全球科技、金融、供需結構調整以及地緣政治壓力的情境變化下,我國如何維持佳績,守住核心競爭力,乃是永無止境的挑戰。

除了經濟因素,人民心靈上的幸福感,則是國家社稷之要。這無法尺測斗量,只能藉助其他表相數據予以參考認定。談到經濟福祉,學理上也有不盡相同之定義。聯合國所發表的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考量了經濟數據、社會公義與永續環境。其2022年所公告之報告,衡量2019~2021年各國快樂程度,前五名爲芬蘭、丹麥、冰島、瑞士、荷蘭,多爲北歐國家;墊底的國家倒數三名爲阿富汗、黎巴嫩、辛巴威。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壓力、憂慮與悲傷呈現長期緩慢上升趨勢,而生活享受則略有長期下降趨勢。從這些資訊可知,重視社會福利的北歐國家頗受民衆肯定,長期政經戰亂的國家讓民衆備感苦楚。此報告調查期間,俄烏尚未開戰,報告分數尚未反映其戰爭影響,且待下一期分曉。

倘若只求全國經濟強大,不代表幸福感必然居高,除非換算成每人所得水準。美國與中國雖然霸佔世界二大經濟體,幸福感排名各爲16與72,並非前兩名,但若化爲每人GDP水準之排名,依IMF 2022年數據,美中兩國各爲第七與65,則與其幸福感之排名較爲接近。臺灣之每人GDP排名29,幸福感排名26,亦屬接近。另一方面,若只談幸福感而沒有經濟實力,禁不起風吹草動,便失去永續幸福的基礎。曾以幸福感著稱的不丹,其世外桃源的形象吸引瞭如潮觀光客,然而受到外來影響與污染及疫情衝擊大量折損了觀光帶來的外匯存底與財富,經濟岌岌可危,幸福感的美名已褪色,其2022年之每人GDP排名129,2019年幸福感報告中排名95,2022年幸福感報告則未納入不丹。

總之,經濟成長與幸福提升,都是衆所期盼,不容偏廢,有賴朝野共勉。目前運用各種指標,瞭解經濟與福祉的程度,其實尚有不少項目未納入幸福感的評量中,測度方式難以周全,然仍可看到若干端倪,具有參考價值。國家發展方向宜多元兼顧,經濟與福祉共榮,保持理想在心,改進制度於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