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Delta風暴下的東南亞市場

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東南亞新興經濟體快速的經濟成長,發展潛力備受全球矚目,也吸引了臺灣金融業者積極佈局當地。據金管會統計,國內金控集團對東協十國的曝險總額逾新臺幣1.5兆,僅次於美國與中國大陸,業者爭相赴東南亞籌設據點,並看好疫情過後的復甦商機,拓點步伐未因病毒蔓延而停歇。

雖說2020年疫情黑天鵝降臨,較依賴服務業、旅遊的菲、泰首當其衝,相對之下,以製造業、出口爲主的國家尚能殘喘支撐。然而,今年中Delta變種病毒襲來,東協各國無一倖免,連防疫優等生越南也淪陷,經濟成長率遭ADB下修2.9%,幅度竟然只比政變纏身的緬甸要好。經濟重鎮胡志明市以及周遭工業省分,不斷爆發確診羣聚,重創經濟命脈製造產業,PMI指數已經連續4個月低於50,代表工廠生產陷入萎縮,還可能因此波及全球供應鏈的穩定。

Delta也延燒到了股匯市,疫情嚴峻期間外資大量拋售,致使上半年除了越南盾之外,其餘東南亞貨幣都呈現疲弱態勢,泰銖、馬來西亞令吉、菲律賓披索貶幅尤深。與此同時,菲、馬、印尼等國股市也同樣慘遭Delta病毒修理,特別是菲律賓PSE綜合股價指數從年初到7月底的跌幅已超過10%,爲東協各國之最。

所幸Delta擴散似有趨緩,新增確診個案數自8月起反轉下滑,樂觀來看,多數東協國家逐漸從疫情高峰消退,算是暫時度過最危急的時刻。全球投資人嗅到疫情好轉的氛圍,看好防疫限令鬆綁後的復甦力道,海外資金有迴流之跡象,股匯市一反先前頹勢,多已從低檔反彈。且亦有多國開始規劃免隔離措施,試圖逐步打開邊境,想趕在歐美年底旺季前迎接觀光客,重啓國際旅遊產業。

其實東南亞經濟,能否在這波疫情過後回溫?箇中關鍵仍取決於疫苗接種速度,由於東協各國間的疫苗覆蓋率差異極大,勢必導致復甦步調不一。如以六成人口完整接種疫苗爲羣體免疫最低標準,如今只有新加坡、柬埔寨及馬來西亞跨過門檻,印尼、菲、越、緬則兩成不到,越、緬接種兩劑的比率更是低於10%。此外,甫見疫情曙光即躍躍欲試於解封,經濟與防疫難兩全固然可以理解,但太快貿然動作,又怕疫情捲土重來,將是東南亞經濟短期內最大的風險。

從長遠看,疫情衝擊理應可隨時間消弭,但東協諸國特有的政治風險,始終是進軍東南亞市場,最難以事先預防的變數。即便已飽受病毒蹂躪,如泰、馬仍頻傳政局紛擾,遑論緬甸爆發軍事政變,爲經濟帶來了毀滅性傷害。軍政府掌權迄今,緬元已貶值超過30%,ADB預估今年GDP將衰退18%,完全看不見疫後反彈的徵兆,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成果恐化爲烏有。

讓金融業界尤爲擔憂的是,民衆因對銀行體系喪失信心而爆發擠兌潮,企業間也傾向以現金交易,造成緬甸國內現金極度短缺。緬甸央行顧及通膨與貶值無法大量印鈔,僅能消極地限制提領數量,無助於解決問題。現金荒若持續,恐殃及企業正常運作與還款付息,銀行貸款淪於壞帳,將使本已孱弱的緬甸銀行資產品質無異於雪上加霜,國內金融業者得留意後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