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正視高齡給付升破兆元,政府應未雨綢繆

工商社論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天明。」這是南宋詞人蔣捷《聽雨》一詞,對少年人的輕狂,壯年爲生活奔忙,以及老年人夜不成寐、寂寞滄桑描寫得入木三分。

一個社會老人愈來愈多,必然會失去朝氣,貧、病接踵而至,這不只是經濟體力問題,也是對歲月流逝的追悔,步入老年後,同輩健在者愈來愈少,「訪舊半爲鬼,鬢髮各已蒼」道出了老年人的孤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也反襯出年紀增長的哀傷。

對於老年問題,二戰結束前英國經濟學家貝弗裡奇(William Beveridge)發表了 「貝弗裡奇報告」,提出社會保障的的政策建議,隨後各國遂依此一報告建立醫療、就業、養老等社會安全制度,數十年來我國也循此建立了養老制度。

這些年我國老年人口愈來愈多,以每年增加18萬的速度上升,去年已達379萬,老年人口的比重已升至16%。依國發會估計,明年將達400萬,六年後500萬,那時老年人口的比重已升至22%。隨着老年人口愈來愈多,若沒有完備的養老制度,老年人將如《聽雨》所敘,孤寂而滄桑,甚至生活無所依靠而陷入貧病無助。

所幸我們如今生在臺灣,二十多年來社會安全制度日趨完備,除了有退休年金、老人照護、老農津貼,各地方政府給的老人福利也逐年增加,這些制度的安排確實讓老年人過得舒適些,然而因應而生的支出也一年比一年多,近年增加的速度尤其驚人。

主計總處於去年最後一天,公佈一份最新的社會保障支出統計(社會給付統計),這份報告指出,2019年我國社會給付首度升破2兆元,這些經費用在高齡身心障礙、疾病與健康、失業生育職業傷害等十方面,其中以「高齡給付」用最多錢,2019年首度升破1兆元。換言之,社會給付有一半的錢都用在老年人身上,隨着老年人口快速成長,這筆支出還會繼續擴大。

社會給付一年2兆的支出並非全數來自中央政府預算,相反的,大多數的錢是來自非營業基金,例如健保、勞保勞退國民年金、公保軍公教退撫基金,其中高齡給付有95%來自勞保、勞退、軍公教及退撫等社會保險,雖然這些退休金都有安全準備,但面對龐大的給付壓力,近年已露出捉襟見肘的疲態

舉例來說,去年勞動部公佈的勞保基金精算報告顯示,依目前的收支情況,如果不啓動改革,勞保基金將於2026年破產。而甫開辦12年的國民年金若不調高保費,同樣也有危機。由於勞保年金改革事關重大,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畢竟提高費率、降低給付率是會引發衆怒的,因此原擬於去年啓動的改革最後以沒有共識而作罷,對於國人憂心勞保破產,日後領不到退休金,行政院院長於去年底表示:「政府不倒,勞保不會倒。」雖然蘇院長此語鏗鏘有力,然而安撫人心終非長遠之計,未來不論誰執政都必須面對此一問題,做出政治決定。

從這份「社會給付統計」可以發現,2010年高齡給付僅5,503億元,2019年已升至10,385億元,十年來幾乎成長一倍,這也反映出如今勞保年金、國民年金所面臨的危機,然而如今老年人口尚不及400萬即有如此入不敷出的壓力,七年後老年人口達500萬,十二年後老年人口達600萬,二十年後達700萬,屆時該怎麼辦?十年、二十年看似很久,其實很快就會到來,若不提前因應,來日必然更難辦。

今天我們走在路上隨處可見拄着柺杖的老年人,公車上紅色的博愛座也愈來愈多,公園植物園更經常可看到外傭扶着老人散步,醫院裡拿藥看病的銀髮族也逐年增加,高齡給付裡除了退休年金逐年擴大,政府在老人福利、老人照護的預算也扶搖直上,依主計總處的統計,2006年老年人口比重10.0%,高齡給付5,616億,2019年老年人口比重升至16.1%,高齡給付10,385億,以此概估老年人口比重每增1個百分點,高齡給付就得增加781億,迨四年後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20%),還得再增加3,000多億的支出,這對政府而言,真是一大挑戰。

村上春樹曾說:「我一直以爲人是慢慢變老,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文學家詩人總是能透過文字的溫度,讓我們領悟歲月增長的那種瞬間孤寂與傷感,個人老化如此,社會老化亦然,莫想十年、二十年是很遙遠的事,老化須臾之間就將到來。這份社會給付統計告訴我們,如今臺灣一年的高齡給付已經升破1兆元,這非僅是高齡給付的分水嶺,也是一大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