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未雨綢繆先找防空洞(賴祥蔚)
臺北市齊東街巷弄內仍留有一處日據時代的小防空洞,大小約可容納一戶人家。(劉宗龍攝)
曾幾何時,臺海兩岸之間的局勢隨着兵役延長、美國有意軍售佈雷系統,讓金門、馬祖重新佈置地雷,居然變得越來越緊張。美國智庫還兵棋推演2026年臺海戰爭。一時之間,臺灣彷彿變成兩大強權爭霸戰的最前線。
臺灣海峽是和是戰,忽然變成迫切的議題,不少人擔心衝突會不會一觸即發。即使各方都強調爭取和平,但必要的準備工作還是要做,其中,最不花錢而且最重要的或許就是未雨綢繆先找防空洞。
對於二次大戰之前已經出生的民衆來講,「走空襲」、躲防空洞是共同的記憶。在臺灣許多地方,至今仍留有許多防空洞。
防空洞在臺灣,最早出現於日治時期,當時稱爲防空壕。臺灣總督府於1941年(昭和16年)7月13日發佈《簡易防空壕建築規則》。這個時間點,頗有玄機。因爲盟軍空襲當時由日本統治的臺灣,是從1943年開始。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在11月25日首次轟炸了新竹飛行場。
從時間點來看,臺灣總督府重視防空壕似乎是未雨綢繆,提早了兩年就推動。然而,美國捲入對日戰爭,起因是日本在1941年12月8日偷襲珍珠港。同樣在這一天,日軍戰機也從臺灣的臺南、岡山等地的機場出發,攻擊位於菲律賓的美軍基地。
早在美國盟軍空襲臺灣之前,蘇俄紅軍派來支援中華民國抗日的空軍志願隊就在1938年2月23日空襲過臺灣,這也是臺灣史上第一次遭受空襲。臺灣總督府在這之後3年半才發佈了《簡易防空壕建築規則》,而且發佈的時間略早於日軍偷襲珍珠港等美軍基地的時間,這之間有什麼關聯,不免令人感到好奇。
儘管總督府積極推動防空壕,但仍有嚴重傷亡,尤其1945年的531「臺北大空襲」,總督府的防空壕因爲入口遭炸燬塌陷而悶死了近700人,造成一大悲劇。(日軍在1941年6月5日空襲重慶,大隧道防空洞因缺氧而造成上千人窒息。)
有防空洞都會發生悲劇,沒有躲入防空洞的傷亡更加慘重。
日治時期,建物很少有地下室,所以要挖防空壕。如今許多都市建築物都有地下室,可作爲防空洞使用。儘管政府相關部門已經造冊公告,但是除了自住大樓有地下室,或是住家旁邊就有學校等有地下空間的辦公大樓,相信許多民衆仍不知道遇到緊急狀況要去哪找防空洞。萬一真有空襲,這時才上網搜尋,恐怕緩不濟急。政府應舉辦防空避難演習,讓人人知道最近的防空洞在哪裡。
畢竟有不少防空避難所是屬於私有產權,平時外人不得進入,只有防空演習、戰爭時,國防部下令後,才能開放讓民衆進入避難。所以沒有演習,就難以真正體驗。地下室作爲防空洞,有沒有通風不良的問題,也應該注意,以免悲劇重新上演。
(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