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協委員鄭德釵:老家新貌,仍是熟悉味道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出自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檔的這一詩意文字,描述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美好願景,也觸動了福建省政協委員鄭德釵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東南網》報導,鄭德釵是連江縣坑園鎮下嶼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這幾年,他和其他村幹部,一方面引導村民「聯合建房」,讓大家都住上了高樓,另一方面通過城鎮規劃,引導集約用地,讓村裡建起了公園、綠化設施、污水處理設施等。如今,該村已初具小城鎮面貌,被稱爲「羅源灣南岸最美漁村」。
雖然村民們慢慢富起來,進城買房也不是問題,但鄭德釵說,大家都願留下來,因爲這裡有他們熟悉的味道,有他們習慣了的生產、生活方式。「那種開門就能聞得到的海水味,可能就是村裡人一輩子都戒不掉的鄉愁。」
本次福建省政協會議期間,「山水」「鄉愁」,成了委員們談論新型城鎮化時掛在嘴上的熱詞。他們認爲,這些詞看似文藝,但實際上正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需要特別重視的元素。
委員們認爲,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擯棄過去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髮展模式,向綠色低碳轉變。過去,有些地方在城鎮化過程中比較注重規模擴張,對固有的城鄉二元結構未進行深入改革,有些地方城鎮化佈局混亂,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這些都爲新型城鎮化建設敲響了警鐘。
福建省政協委員陳必鏈認爲,城鎮化進程不能盲目追求規模擴大和空間擴張,必須強調以人爲本。「要突破傳統的以排斥農業、犧牲農民、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爲代價的快速城鎮化路徑,反思爲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而先造城再招商引資的行政城鎮化做法。」
福建省政協委員林端生也認爲,特色化、差異化建設理念是確保小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該『土』就『土』,該『洋』就『洋』,不能千城一面!」他表示,小城鎮建設與佈局要因地制宜,要考慮當地水土資源、環境風貌等因素,並與當地經濟發展、就業空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相適應。
「在城鎮化建設實施過程中,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傳統民居被拆、歷史街區消失、文化傳承中斷現象,投射出地方決策層對城市發展規律認識的不到位。」福建省政協委員柳紅認爲,地域文化特色是城鎮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它和城鎮發展是相輔相成、和諧共生的關係。只有實現這種關係,城鎮發展纔會更加美好,人居生活纔會更加和諧,社會纔會更具人文氣息。
城鎮化過程中對耕地可能造成的傷害,也讓委員們憂心。
福建省政協委員吳崇伯指出,城鎮化的直接衡量指標就是農村人口轉爲城鎮人口,這意味着對商品糧的剛性需求大量增加,而農業勞動力卻在銳減,解決「誰來種地」已是當務之急。「作爲缺糧福建省份,福建必須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死守1930萬畝播種面積的耕地紅線,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大規模建設高標準旱澇保收農田,確保耕地品質不降低。」
委員們建議,應學習廣東、浙江等福建省的經驗,通過制定土地流轉優惠政策,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合理引導進城農民的土地流轉到種糧大戶、種糧能手手中,防止土地拋荒和粗放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