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世紀大彗星 最亮可能達-10.6等像月球
▲有成爲世紀大彗星潛力的新彗星C/2012 S1 (ISON)。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彗星界目前最夯的話題,是剛發現不久的新彗星C/2012 S1 (ISON)。根據估計,這顆彗星在2013年底最接近太陽的前後一段時間,可能會非常明亮且易於觀測,被視爲最可能成爲世紀大彗星的潛力股。有部分彗星專家對這顆彗星的發展持保留態度,認爲要等彗星再接近太陽一些、觀測資料再累積的多一些,才能得到比較精確的預測結果。
這顆新彗星才於6天前被發現,國際標準時2012年9月21.06日,白俄羅斯和俄羅斯2位觀測者利用位在俄羅斯Kislovodsk附近的國際科學可見光觀測網(ISON)口徑0.4米、焦比f/3的Santel反射式望遠鏡,以CCD觀測而發現。後經其他觀測者觀測證實這顆彗星的存在。
發現當時,彗星尚在木星軌道以外,距離太陽約6.25AU之處,亮度僅18.8等,軌道離心率e高達0.999999964,幾近e=1的拋物線軌道。發現當時幾乎是類似小行星的星點狀,但移動速度很慢,且運動方式很特別,和典型的主帶小行星不同,因此他們懷疑很可能是彗星;直到隔天他們有機會利用位在烏茲別克Majdanak天文臺的1.5米反射式望遠鏡進行觀測,發現有彗發特徵,才證實了他們的猜測。
新彗星通過軌道近日點時,貼着太陽表面而過
根據軌道估計,新彗星於2013年11月28.87日通過其軌道近日點時,和太陽表面的距離僅有0.012AU(約相當於180萬公里),以天文尺度而言,簡直就是貼着太陽表面而過,類似之前讓大家驚豔的艾列寧彗星(Elenin)一樣;而到2014年1月,彗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則僅有0.4AU左右,約7000萬公里。1AU等於日地平均距離,約1億5000萬公里。
因此,在2013年11月到2014年1月期間,這顆彗星的亮度可達肉眼可見的地步,很可能在2013年11月底時突破至負星等,國際小行星組織(MPC)所估計的最接近太陽時的最亮星等,甚至可達-10.6等;這大概是MPC成立以來所做出的彗星亮度預測中最亮的一次。
注:星等值越低,代表相對亮度越大,太陽的星等定爲-26.7等, 滿月時月球星等約爲-12.6等,牛郎星爲0.77等,若新彗星真的達到-10.6等,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它有多亮。
▼下圖是根據MPC預測的亮度(紅線)和離日度(綠線)隨時間變化圖。
這種亮度,很可能於2013年11/10~11/25期間,連在白天都可以觀察這顆彗星,可能出現1680年大彗星「Great Comet of 1680,C/1680 V1」、池谷‧關彗星「C/1965 S1 (Ikeya-Seki)」或麥克諾特彗星「C/2006 P1 (McNaught)」那樣壯觀、動人心絃的景象。這個預測結果一出,全球天文愛好者一片譁然,興奮不已。
更讓觀星者開心的,是這顆彗星最亮的時期,彗星位在室女座上半身,北半球可見,北半球的觀星者不用像麥克諾特彗星出現那時如此羨慕南半球的人了。不過觀察者要小心,這顆彗星最亮時期,同時也是最接近太陽的時期,觀測彗星時要小心避開太陽,以免眼睛受損。
有些彗星專家發現C/2012 S1 (ISON)的軌道與1680年大彗星極近似,因此不排除它們是從同一顆更大的彗星分裂出來的碎片。這些彗星專家們認爲:約平均200年左右會出現一個比較大的非克魯茲族掠日彗星(non-Kreutz sungrazing comet),造就了歷史上所看到的各個大彗星。
新彗星來自遙遠的歐特雲,部分專家持保留態度
不過,到目前爲止,前述說明都僅止於「預測」,這顆彗星的真實狀況還有待繼續觀察。彗星專家Karl Battams表示,這顆彗星的命運可能有兩種,最好的狀況是明年11月,這顆彗星緊挨着太陽時又大又亮;可能可達負星等,在北半球地區,有好幾個月的時間處在肉眼可見的程度。
但也可能是比較糟的狀況,這些彗星觀測者碰過太多次「虎頭蛇尾」的彗星,剛觀測到時來勢洶洶,但到它最亮時期卻沒有預期中的那麼亮,像艾列寧彗星就在此列;這是因爲這些彗星來自遙遠的歐特雲(Oort cloud),很可能是第一次進入太陽系內側,如果C/2012 S1 (ISON)也是如此,那麼其表面的冰狀揮發物質還保留原始狀態,從未遭受任何熱能或重力的改變,所以這顆彗星可能在接近太陽之前數週到數個月,就已經糧盡彈絕,無法繼續其雄心壯志。無論那一種結局,都只能等到發生過後才知道何者爲真。
不可諱言的,這顆彗星遠在木星軌道以外就已經被發現;除了歷年已知的大彗星之外,軌道與C/2012 S1 (ISON)類似的其他掠日彗星(sungrazing comet),通常都是在比較接近太陽時,太陽的光與熱才足以促使彗星揮發而亮度增加到可以觀測到的地步,因此C/2012 S1 (ISON)絕對是特別的,非常值得等待。(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