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線城市高新企業比拼:東莞蘇州力壓省會城市

二線城市高新企業比拼: 東莞蘇州力壓所有省會城市

林小昭

[去年有東莞、蘇州、天津三個城市已經超過了5000家,在二線城市中處於第一梯隊;在這之後,杭州武漢佛山成都南京青島都已經超過了3000家。]

在科創板開閘之際,各地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越發重視,多地更是推出了高新技術產業倍增計劃國家級高新企業(下稱“國高企”)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科創活力的重要指標。一個城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多少與強弱,決定了其未來的競爭力。

那麼,各個主要城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如何?從現有數據看,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仍遙遙領先,二線城市短期內難以企及。在二線城市中,又有哪些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爲突出?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2018年各主要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的統計發現,去年有東莞、蘇州、天津三個城市已經超過了5000家,在二線城市中處於第一梯隊;在這之後,杭州、武漢、佛山、成都、南京、青島都已經超過了3000家。從區域總體格局來看,南北分化態勢較爲明顯。

需要說明的是,有不少城市的數據爲預估數,與最終發佈的數據會存在一定的誤差。

東莞蘇州轉型見成效

其中,東莞以5798家位居所有二線城市之首。

目前,東莞的高新技術產品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技術以及新能源高效節能技術等五大領域,其中,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產品較爲突出,佔了各類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半壁江山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東莞開始積極謀劃產業突破,先後發佈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21條”和“新21條”,指導東莞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由市場調節的“無爲而治”向“市場政府雙管齊下”轉向。

在這一階段,一批企業開始探索轉變,東莞的智能手機產業逐步凸顯,並不斷做大做強。華爲、OPPO、vivo等一批東莞製造和東莞品牌嶄露頭角,並逐漸發展爲龍頭企業,帶動東莞工業經濟的發展。

今年,東莞將重點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設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等產業,加快形成新的產業集羣。今年東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力爭達到6500家以上,R&D投入佔比提高至2.65%左右。

在蘇州,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52家,累計達5416家,在二線城市中位居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與東莞一樣,蘇州同樣是以外向型經濟爲主,是以製造業爲主的普通地級市、工業大市,近年來正處於加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目前蘇州正在努力提升城市發展平臺。

今年3月,南京大學蘇州市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暨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協議。雙方將在促進本科教育、研究生培養、國際化辦學、產學研協同創新等方面加強戰略合作。

爲何東莞和蘇州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最多?究其原因,這兩個出口大市都在積極轉型,出口產業也在不斷升級。東莞一家衛浴企業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國家級科技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一系列認定門檻,企業成爲高新技術企業,最大的好處就是這個稱號,也就是企業的聲譽提高了,這對企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東莞和蘇州之外,天津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也達到了5038家,處於二線城市的第一梯隊。

多城位列3000家梯隊

在這三城之後,目前4000~5000家的城市尚缺,有多達6個城市位列3000家到4000家之間,分別是杭州、佛山、武漢、成都、南京和青島。

杭州去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948.4億元,新認定(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59家,按365天計算,相當於每天新增2.9家;在成都,去年該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2%,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2件,增長15.8%。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000家。

科教大市南京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作爲全國高教重鎮之一,南京科教資源集聚,優勢非常明顯:它擁有高等院校5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12所,綜合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數量也僅次於京滬。隨着打造創新名城的推進,南京目前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也在快速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南京淨增高新技術企業1282家,增長70%,總數達3126家,與武漢、成都等處於同一個梯隊。

南京市近日發佈2019版建設創新名城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細則彙編。細則提出,對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一次性給予300萬元資助。對經省認定的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一次性給予50萬元獎勵等。

值得注意的是,多個強二線城市爲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紛紛出臺了三年行動計劃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杭州去年5月實施了《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這是杭州市級首次對國高企實行資金獎勵,補助金額最高可達60萬元。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0年,杭州的國高企要達到5688家,力爭達到6000家。

武漢日前發佈的消息顯示,該市將借鑑深圳廣州、杭州經驗,立足武漢實際,出臺《武漢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2019-2021)行動計劃》,根據計劃,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6000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繼續保持在副省級城市前列。佛山去年10月公佈的三年行動計劃顯示,將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持續壯大。到2020年,佛山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將努力達到5000家。

“各地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扶持不太一樣,但大多都有政策傾斜,比如在稅收優惠、人才激勵等方面。”一家從事國高企認定的機構人士告訴記者。

整體上南北分化

從整體上來看,國高企數量多的城市,主要以南方爲主。在所有城市中,北方地區超過3000家的城市只有直轄市、強一線城市北京,直轄市天津以及計劃單列市青島。

青島市科技局發佈的數據顯示,該市1500家企業通過2018年度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全市總數達到3112家,佔全省總數的35%,淨增1059家,兩項指標同比增長均超過50%。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在江北地區主要城市中居第三位,副省級城市中居第六位。

而在南方城市中,國高企超過3000家的城市達到了10個,除了一線城市上海、深圳和廣州外,二線城市中,包括了東莞、蘇州、杭州、佛山、武漢、成都、南京。珠三角、長三角一些普通地級市的國高企數量,也大幅領先北方的一些副省級省會城市。

南北方城市在國高企數量上的差異,也跟近年來南北方地區經濟發展分化相吻合。2013年以來,我國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經濟增速開始拉開。珠三角、長江經濟帶等地的經濟保持加快增長勢頭,轉型升級的成效也較爲明顯。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任志武在去年11月舉行的第二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分析,自2013年以來,中國南方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佔比從2013年的57.4%上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62%,多數南方省份的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從“東西差異”變爲“南北差距”,經濟增速“南快北慢”和經濟總量佔比“南升北降”現象持續演進。

任志武分析,這是相關各地大力發揮新興產業引領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作用的客觀結果,是新一代信息電子、新能源、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產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合肥、貴陽、成都等地大規模集羣發展的必然表現。

而剛公佈不久的科創板首批名單,9家企業,南方佔據8席,北方僅佔1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