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的問題 需要閱讀來矯正
(圖/路透)
短視頻TikTok、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等,已成爲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媒介以其獨特的特性在各年齡層中迅速普及,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它既有其獨特的優點,也伴隨着不容忽視的缺點,值得注意。
短視頻的正面意義當然不少:它爲創作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其創意和才華的平臺。平臺上的互動性鼓勵了觀衆交流,促進社交連結。許多短視頻內容具有教育意義,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儼然成了主要的信息來源。重要的是短視頻提供了快速的娛樂方式,對忙碌的現代生活來說,也是一種有效的放鬆方式。
然而短視頻的核心特點是信息的高度碎片化。這些視頻通常只有幾秒到幾分鐘長,重點在於即時、快速、直觀地傳達內容。短視頻平臺上的互動多以點贊、評論和分享爲主,這種快速且表面的互動方式缺乏深度和持久性。長期處於這種互動模式中,用戶可能漸漸喪失在更深層次的人際交往中所需的同理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短視頻還可能對認知能力和學習過程產生不利影響。短視頻的快節奏是因其格式將信息呈現出極高的濃縮形式。這樣一方面缺乏深入和全面的探討,二方面可能對用戶的耐心和專注力產生負面影響,對於需較長時間閱讀或思考的事物可能感到不耐煩,也削弱人們深入探索一個主題的能力。因爲無法從事「深度工作」,這就會影響學生在專業領域或學術研究中達到高效和創造性的表現。
世間大部分問題都沒有絕對的對跟錯,很多選擇需要權衡輕重,比較正反的效益成本。短視頻的影響會讓大家不容易深入思考,最後做出一個好抉擇。尤其政治事件的宣傳洗腦,產生的就是非黑即白,膝蓋式的反應判斷,也就是專家擔心的認知作戰,會蠱惑人心。
短視頻帶來的問題,可以閱讀來矯正。然而臺灣社會正在迅速改變,例如重慶南路的書店一家家關掉;民間和官方的調查發現,國人平均每個月的閱讀時數、閱讀數量、購書量、購書經費都呈現逐年衰退的趨勢。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發佈最新《2023臺灣民衆閱讀行爲暨實體書店》報告,調查顯示,由於閱讀習慣零碎化,近8成民衆平均每天閱讀時數不到1小時,兩成受訪者每週甚至不閱讀。
將兩者結合起來,不讀書、不閱讀,學生整天沉溺在短視頻,思想被牽着走,無法深入思考就非常糟糕。但民主社會,不能隨便以家長或威權的心態去禁止或停止短視頻等軟體的運作。
站在教育的立場,我們要培養有思想的下一代,首先就是要讓學生自動自發適度的使用這些電子產品。前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的院長、儒學大師黃俊杰教授,鑑於現代人每天沉迷於手機,特別建議學生要跟孔子LINE交流,跟孟子微信。這當然不可能,但他的意思就是要把他們當成好朋友,跟他們請益。
不少文史哲的朋友建議學生要去讀大師的著作、原典,我自己都覺得這有一定的難度。我是建議廣泛閱讀,這可能更有趣。不侷限於單一學科,而是涉獵哲學、歷史、藝術、社會、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有趣知識,形成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儲備豐富的知識,相信這樣也能激發思考和創新。
總之,我們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而非僅僅依賴記憶和重複。再透過參與討論和辯論,學習審度不同觀點,培養獨立思考和問題分析能力。而這些剛好也都可以彌補短視頻所帶來的缺陷。(作者爲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