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太過重視語文,什麼科目都考閱讀理解!

自從部編教材實施之後,網上就出現了一種聲音“得語文者得天下”,大語文觀也就此誕生。在考試中,更是把閱讀理解的作用無限放大,不僅語文考試中考閱讀理解,甚至在數學、物理、政治、歷史等科目中都開始考查孩子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各種考題是越出越長。這種現象真的好嗎?有網友就指出:現行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太重視語文,什麼科目都考閱讀理解!

爲什麼這麼講呢?

第一:語文教育最應該重視的是閱讀,而不是閱讀理解。

語文是應該重視學生的閱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但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更重視的閱讀理解,靠考試倒逼學生讀書。

看看現在的語文考試,基本不考書本上的課內閱讀,全是課外閱讀,而且文章都很長,小學一年級就開始考查閱讀理解能力了。最奇怪的是,各種閱讀理解還有標準答案,很多學校老師們爲了提高閱讀理解的分數,還讓學生背各種閱讀理解的答題模板。也就是說,大家已經總結出了閱讀理解的答題套路,只要按照這個套路答題,基本都可以獲得高分。

所以現在的學生,看似考分很高,其實也沒讀過幾本書。很多孩子甚至討厭讀書,畢竟他們喜歡的書,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考試想要的答案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可以說,現在的語文考試把學生僅有的一點文學愛好全抹殺了。

第二: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應段追求短期成績的提高,但現在恰恰相反。

現在的語文教學就是太急切了,迫切的希望通過一些手段來提高成績,比如把必讀書目放在課本里,要求學生必須讀,因爲要考試。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語文素養的提升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絕對不可能短期實現的。

簡單來講,一個孩子讀不了一百本課外書或者說名著,語文素養就不可能提升。另外,由於小學生認知和年齡的不足,也導致他們的理解力也不可能一下子提升,對一些文章的理解肯定和成人不同。但是現在的語文教學,爲了追求短期成績的提高,不是讓學生大量閱讀,而是讓學生大量地刷題。反正只要語文成績上去就行了,至於學生是否真正去讀書了,老師也沒有辦法一一去落實!

現在的語文教學,看似成績很高,但其實很多學生的語文素養整體是不高的,成績並不能代表什麼。

第三:數理化纔是強國之本,科技發展靠的不是詩詞歌賦,不應該過分重視語文。

我們國家幾千年來都是非常重視文科的,過去的科舉制度考的就是文。但我們也知道,只有數理化才能強國,尤其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過分重視文科確實不太利於實現我們的強國夢。

如果想留住我們幾千年來燦爛的國學文化,可以讓一部分人專門從事這方面研究工作,但不應該讓所有學生都來學,讓所有學生都成爲文學家。看看現在語文書中的古詩詞比重,光背會這些古詩詞就需要多少時間?有這麼多時間學數理化不好嗎?

我們的科技從四大發明之後基本就沒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東西了,還有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至今我們也沒有一個,這一切都說明,該重視理科了,語文的位置降一降吧!

現在語文的這種考試讓很多老師也不知道該怎麼教學了,老師的教的累,學生學的也累。

現在學校最苦的就是語文老師,根本不知道該怎麼上課。認真教課文吧,書上內容基本不考;認真帶孩子們讀書吧,基本也沒時間;讓孩子們瘋狂刷題吧,於心不忍。很多閱讀理解題,語文老師不看答案也不會做,連老師們也不清楚,這樣的題到底該給孩子們怎麼講?

一邊是讓學生多讀書,一邊是瘋狂要成績。老師們也很爲難,因爲多讀書真不一定能提高成績,班上最愛讀書的孩子語文成績真不怎麼樣。所以語文到底該怎麼上課呢?

語文很重要,但沒必要放在一個極其高的地位,更不應該提出“得語文者得天下”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題越出越難,已經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初衷。至於閱讀理解,更不應該作爲重要的考察手段,每個人心目的人物形象都是不同的,如果非要用統一的標準來定義,那讀書還有什麼意義呢?難道就是爲了統一認知嗎?

大家對此怎麼看?也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