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金馬「獨立個體」發言掀風暴!傅榆4個月後露面哭了:這是代價
「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爲臺灣人最大的願望。」奪下金馬55最佳紀錄片這一刻,傅榆的發言掀起了一波電影、政治圈的巨浪。那段時間,贊聲鼓勵、詆譭謾罵全排山倒海而來,4個多月過去,水面上的餘波似乎平息,但一觸動話題,傅榆內心仍翻攪着。
►►獨家專訪/陳爲廷爆性醜聞前一天她在後座!傅榆:邊拍邊傻眼
▲▼《我們的青春,在臺灣》榮獲金馬,傅榆的發言卻引爆政治話題。(圖/翻攝自臺視/記者張一中攝)
還以爲在臺上堅定說出理念的模樣,是她平時的作風,直到戴着黑框眼鏡、一臉素淨的傅榆走向專訪拍照地點,怯生生地向我們打招呼,我才驚覺,講話聲音細小軟綿、不擅於面對鏡頭的她,要在幾萬人注視下講出許多臺灣人的願望,到底是哪來的勇氣?
很多人以爲《我們的青春,在臺灣》記錄太陽花學運、記錄本土意識強烈的陳爲廷,就等於是臺獨的發聲筒。事實上,電影着墨「青春」多過於「臺灣」,導演傅榆從拍攝者漸漸變成了被攝者,觀衆以她的視角觀察社運脈動、陸生處境、領袖自神壇跌落的無奈,以及她如何從投射希望到被攝者身上,到最後期待落空,領悟出「每個人都是孤單個體」的陣痛歷程。
▲▼《我們的青春,在臺灣》以蔡博藝(上圖左)、陳爲廷(上圖右)、傅榆(下圖)爲首,交織出許多人的青春印記。(圖/七日印象提供)
2011年3月到2017年3月,傅榆花了整整6年看着陸生蔡博藝從期待民主,到無法實現民主而受傷;看着陳爲廷渴望民主,卻在握有權力之時反倒畏懼民主。2014年陳爲廷因性醜聞風暴退選,帶領學生攻佔立法院的熱血青年頓時跌落神壇,「希望」的明燈滅了,傅榆也開始意興闌珊不再拍攝。
直到2017年傅榆把2人找回來看當年的影像,才發現社會運動帶給她的「運動傷害」,也就是停拍的這段日子,竟長達2年,而這段期間內,蔡博藝和陳爲廷早就往前邁進走出自己的路了,只剩下她還在原地打轉。慢半拍的傅榆突然萌生一股羞愧,意識到心裡潰爛的「患處」,療傷速度也就特別快,這才終於讓自己又再度投入政治。
▲▼傅榆談起「運動傷害」仍忍不住落淚。(圖/記者徐斌慎攝)
這段往事還是在她心裡結成了疤,傅榆眼眶紅了、忍不住哽咽:「再度接受政治資訊之後,我只是希望身處的這個國家是好的,我在這裡不用擔心被別人欺負…我不知道這樣的期待是隻能專屬於一邊的,我以爲整個臺灣的人都是這樣的。」
她口中的期待重摔,是否吻合了金馬55掀起的驚濤駭浪?傅榆知道自己始終躲不過這道題,「我現在腦袋一片空白…」沉默了近2分鐘,才微微顫抖地吐實:「我現在變得比較小心了吧…因爲發現一個小小的行爲,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不會想要躲起來,但的確會更小心,擔心傷害到不該傷害的人,漸漸地聽到很多人被我影響,」她停頓,認真又認份地說:「這好像都是我說這句話的代價。」
後悔過嗎?傅榆抽了張衛生紙用力一擤,撫平情緒後笑說:「我會希望自己更聰明的去表達自己的理念。語言是很微妙的藝術,我的創作方式是紀錄片,在做影像的時候會追求作品的灰色地帶和曖昧性,但這次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好像可以再更……我一直尋找一種可能性是可以表達我的感受,讓能懂的人懂,也不要去傷害不該傷害的人,這是我在追求的。」
「經過這次我發現我還不夠,我還可以做得更好。我並沒有否定自已做的事情、我說的話,因爲那就是我想表達的想法跟理念,就是希望『我們可以被尊重』,就這麼簡單。我沒有要去分哪一邊,但好像會被認爲是哪一邊了,這就代表我可以再做得更好。」
▲傅榆希望自己能以不傷害人的方式表達理念。(圖/記者張一中攝)
其實事件發生時,傅榆像處在臺風眼,相對平靜地看着身旁朋友難過着急,她嘆口氣:「唉,很多人在罵我,有的朋友會幫我去跟這些人對罵、檢舉,但我自己反而沒那麼激動。」
一方面是她不會鑽牛角尖,把每個留言都往心裡去;二來是過去的拍攝經驗告訴她,每個人的政治認同和選擇,與自身的成長背景息息相關,「想去否定別人,都是因爲自己先被否定了,當我知道這個道理後,就能比較平靜地看待事情,所以情緒沒有那麼大的起伏。」
雖然傅榆看來柔弱易感,但她心裡面清楚明白,「當我困惑自己到底做對做錯的時候,因爲有支持的聲音我纔不至於倒下來。但我也知道,支持我的人是想從我身上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把期待投射在我身上,就像片中我對蔡博藝、陳爲廷做的一樣。」
回報支持者不是傅榆該做的事,就像實踐傅榆的期待,不是蔡博藝和陳爲廷應該扛的責任。
她終究要走出自己的路。是不是要迎頭追上蔡、陳2人?傅榆柔和地糾正我,「不是追上他們,是和他們一樣,『自己』往前邁進,我們會走向不同的道路。」她不斷強調,每個人始終都是孤單、獨立的個體。
傅榆比蔡博藝、陳爲廷年長近10歲,青春期卻和他們同步發生、經歷。年輕、熱血、衝撞,都是青春期的美好,但同時也伴隨着破繭而出、成長蛻變的劇烈疼痛,晚了10年纔到來的青春期帶來震撼的政治、生命教育,或許徒留失望、心碎滿地,但沒有遺憾,又怎能叫做青春呢?
《我們的青春,在臺灣》4月12日全臺上映,首映 x 奧斯卡募資計劃
▲即使傅榆、陳爲廷、蔡博藝最終分道揚鑣,但仍爲青春留下無悔記憶。(圖/七日印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