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釀(美味館)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張亦斌

“佘田橋,三樣寶,豆腐嫩,荸薺甜,蘿蔔煮肉賽蟲草。”這是流傳在家鄉湖南邵東的民謠。湘江支流蒸水河流經佘田橋鎮,用河水製作的豆腐特別嫩滑,河邊沙壤裡的荸薺、蘿蔔也特別脆甜。

我聽聞佘田橋老街申家的豆腐頗有名氣,便慕名前往。走進一家臨河的老宅院,柴火竈、大鐵鍋、石磨、木桶、木架、木匣等用具一應俱全,一看就是傳統的豆腐作坊,讓我倍感親切。

我對做豆腐並不陌生,小時候常在春節前幫着母親做豆腐。用石磨將幹黃豆磨碎,去皮,浸泡,再磨成豆漿。母親一邊推石磨,一邊哼唱着童謠:“黃豆子,出白漿,做起豆腐四四方;豆腐腦,加白糖,豆腐乾子放五香……”現在人們圖省事,做豆腐常是整粒黃豆浸泡,用機械磨豆漿。在我看來,其味道與手工豆腐無法同日而語。

老宅的主人老申,年已七旬,紅光滿面,走路帶風。他見了我,熱情地招呼我,還要留我吃中飯。我連忙擺手,兩人素未謀面,我冒昧前來拜訪,已是打擾老人了,怎可再吃人家的飯呢?老申咧嘴笑道:“莫那麼客氣啊,來的都是客呢,不就是添一雙筷子的事嗎?剛好今天要做油豆腐,等會做個豆腐釀給你嚐嚐吧。”話已至此,我再推辭就顯得不近人情了,便點頭答應下來。

老申做的水豆腐賣得差不多,他特意留了一些做油豆腐。點燃柴火,倒油入鍋,油是鄉里自榨的茶油。白白嫩嫩的水豆腐切成小方塊,放入油鍋中,不一會兒就變成了金黃的油豆腐。

老申很健談,一邊做菜一邊說着家常。據他介紹,他家做豆腐,一直遵循祖訓,選用本地優質黃豆,延續傳統工藝,做出的水豆腐很受鄰里歡迎,還可以加工成豆腐乾、滷豆腐、油豆腐等。說話間,老申又拿出白蘿蔔和荸薺,麻利地洗淨去皮,和肉一起剁成餡。

“這是要做豆腐釀了嗎?”我問。老申點點頭,將剛做好的油豆腐切開,把肉餡捏成一個個小丸子,放入油豆腐片裡,臨了還在肉餡上放了一粒枸杞。老申把放了肉餡的油豆腐擺在盤子裡,放到鍋中,上火蒸。香氣漸漸氤氳。

老申家的飯是柴火飯,菜是農家菜,雖然簡單,卻很美味,豆腐釀更是色香俱佳。茶油的清香、豆腐的豆香、鮮肉的肉香,再加上蘿蔔、荸薺的甜香,在柴火的作用下,發生了奇妙的反應,讓這些原本淡淡的天然香味變得濃郁。放入口中,油豆腐外焦裡嫩,肉餡清嫩軟滑。豆腐釀將肉、豆腐、蘿蔔和荸薺的味道完美地結合起來,味甘爽口,香甜鮮美。

一道家常小菜,囊括了一地的風物特產,又有着絕妙味道,這正是餐桌上凝聚的民間智慧與匠心。我買了些油豆腐,準備回家也做次豆腐釀,讓家人嚐嚐這種美味。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