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文物保護”與“文化遺產保護”大有不同

9月13日,以“新時代的文化遺產: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爲主題的文化遺產忻州論壇在山西省忻州市舉辦。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單霽翔發表主旨演講。他認爲,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應樹立整體意識,統籌推進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可移動文化遺產與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深入挖掘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

“文物保護”進一步走向“文化遺產保護”

中國,作爲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國家,有大量的文化遺產等待申報,我們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有將近70項,同時我們處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歷史階段,每一項申報都帶有搶救性質。然而,在2004年中國蘇州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了一項決議,即每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項世界遺產,這就要求我們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來精心挑選和準備。

從2004年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申遺成功開始,到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2006年河南安陽殷墟,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2008年福建土樓,2009年山西五臺山,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再到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觀,2012年內蒙古元上都遺址,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以及2014年“大豐收”般的中國大運河和絲綢之路兩項遺產的同時申遺成功,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單霽翔發表主旨演講。

近年來,隨着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北京中軸線等相繼申遺成功,這一系列歷程中,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學到了很多。

第一,“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兩個詞常被混用,但實際上大有不同。隨着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深入和文化遺產保護格局和理念日益提升,我們逐漸認識到過去文物保護只保護文化要素,而今天還要同時保護自然要素。比如泰山,過去我們保護古建築、保護摩崖石刻,但今天我們知道摩崖石刻與背後的山體不可分割、與整個泰山文化不可分割,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要對這座山的整體進行保護。

第二,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應該同時保護。

第三,過去文物保護往往是靜態的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萬里長城,它們已經沒有當年的功能,如今已是被研究、被觀賞的對象。但今天文化遺產保護強調還要保護活態的、動態的,包括江南水鄉、民族村寨、傳統村落,比如像福建土樓、開平碉樓等。

第四,過去文物保護是對古代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文物的保護,而文化遺產保護則要求歷史鏈條不能斷裂,除了歷朝歷代,同時還要保護20世紀遺產、我們當代的遺產。

第五,過去文物保護的是一座橋、一座塔、一組古建築羣,再擴大到歷史街區、歷史城市,是由點到面的,如今文化遺產保護則強調還要保護人們商品貿易、文化交流、人類遷徙的廊道等。

第六,過去文物保護的是宮殿建築、寺廟建築、歷史性紀念建築,而文化遺產保護強調保護普通人生活的傳統民居、鄉土建築、工業遺產、商業老字號等,它們寄託着人們的鄉愁。

因此,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我們應樹立整體意識,統籌推進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可移動文化遺產與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深入挖掘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

以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爲例。2010年,我們開始關注河南嵩山。嵩山過去比較有名的是少林寺,當時我們申報的題目是“歷史建築羣”。但經過反覆查看、通過對文化遺產深入地瞭解後,我們發現這裡不僅僅只有一種文化,而是具有多元的文化,它曾影響古都的選址,有周公的觀星臺、漢三闕、道教的中嶽廟、佛教的嵩嶽寺塔、惠山寺、初祖庵、少林寺、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等。將整個嵩山地區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彙集以後,一個新的概念出來了,遺產申報不再以地域命名,而是叫“‘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這個概念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後,嵩山成爲世界文化遺產。

再比如,2023年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我們首次關注到古茶林是在2010年普洱召開的茶馬古道論壇。當得知千年的普洱茶樹,今天還生產着高品質的普洱茶,我們非常感動。世界三大飲料中的可可和咖啡都有與之相關的世界遺產,而茶還沒有。在景邁山上,我們看到布朗族、傣族的鄉親們千百年來用他們的智慧生產高品質的茶,並通過茶馬古道運往世界各地。當時,我們共同宣誓要搞好景邁山古茶林的保護,現在鄉親們的申遺夢想也成真了。

這些實例告訴我們,那些自然的、植物類的、過去我們視野之外的,不僅能夠成爲世界遺產,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真正意義所在。

長久以來,文物系統內部、社會各界都在討論,文化遺產究竟保護重要還是利用重要。時至今日,我們明瞭,保護文化遺產真正的目的在於傳承——將先輩們創造的輝煌文化,經由我們的雙手、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城市,完好無損地傳遞給後代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