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的另類主題餐廳-老歌手做菜歌藝加分

臺北六張犁捷運站附近的某幢公寓5樓,原本是間畫室陶藝教室,名字就叫〈奇窯〉。會唱歌、繪畫作陶張弘奇在這裡教人畫畫、捏陶。到了用餐時刻,會種菜做菜的他還做飯給學生吃。 這兩年,年輕人愛打電動、玩電腦臺灣藝術市場景氣低迷,張弘奇在朋友的建議與鼓勵下,將畫室裡大坪數的房間佈置成餐室,對外接受客人預約訂席,供應他自己創作研發的菜餚。 天生不服輸、也從不向逆境低頭的張弘奇,做菜手路粗中有細且兼具藝術性,並用有機蔬菜入菜以迎合健康食潮。不過,對很多消費者而言,〈奇窯〉最耐人尋味的倒不是那些盛裝在陶盤陶碗中的菜色,而是上完甜點後張弘奇和太太葉貞貞歌聲。作爲臺灣最早的民歌手,他唱出一首首的老民歌,讓人重溫70年代臺灣美好的舊夢,所以〈奇窯〉經常得開到晚上11點,因爲大家實在捨不得走…。

私宅餐廳」這些年在臺北都會慢慢走紅。厭倦了傳統餐廳一成不變的制式服務,和跟着流行走、只有小異實在大同的菜式,像走到朋友家裡用餐的「私宅餐廳」,氛圍反而更讓人感覺無拘,同時「只問好吃與否,不計較血源國籍的菜色」,也更貼近庶民生活與飲食習慣

所以,有些餐飲業者索性就以「私宅」作爲餐廳的主題或「類型」,非常刻意挑選民宅開設餐廳,以諂媚討好新世代外食消費者的喜好。不過,這類所謂的「私宅餐廳」,只能算「假私宅」,與真正將自家用餐或生活空間釋出,讓人分享主人做菜功夫或美食經驗的「真私宅餐廳」,還是有差異的。

位在臺北六張犁捷運站附近一幢公寓5樓的〈奇窯〉,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真私宅餐廳」。這裡既是畫室,也是陶藝教室,用餐的地方在坪數較大的畫室裡,菜單上的菜式呢,則完全無國籍,全是主人自己動手料理的,在裡面用餐,像到老朋友家作客

〈奇窯〉的主人張弘奇,是臺灣最早的民歌手。民國65年臺灣還沒有金韻獎,張弘奇就開始寫歌併到餐廳自彈自唱賺零用錢。民國68年,張弘奇在員林開了個人演唱會。70年張弘奇退伍,懷抱作歌星的大夢到臺北發展,由於碰到石油危機,民歌餐廳一家接着一家結束營業,張弘奇短暫的作了社會工作,最後還是決定簡單過日子,於是找了老師學繪畫、學作陶、學陶瓷彩繪,對藝術原本即有天份的他,找到了新的舞臺。

民國83年,張弘奇在淡水找了間房子當教室,教人畫畫、作陶,也賣畫賣陶,日子不只過得去,因爲他的作品不差,所以還攢了點錢。可是,到了97年,國際金融海嘯來襲,市場景氣低迷,張弘奇再度碰到了人生低潮。由於畫室的生意不好,張弘奇決定發揮他另一項專長,將廚藝與陶藝結合,讓客人可以到〈奇窯〉訂餐,這一作,給他作起來了。於是,他在臺北和平東路公寓租了間房子,把〈奇窯〉開到了臺北市內,好讓都市人可以更輕易方便的分享他的創作。

張弘奇做菜的手路堪稱五湖四海、東拼西湊,義、法、日、臺等菜系的烹調手法全給他用上了。嚴格來講,他「創作」菜餚雖難與「頂級美食」畫上等號,但卻還符合料理的邏輯,比起很多「假創意之名」開的餐廳要工整規矩得多。而且,張弘奇對食材也頗講究,一道〈有機沙拉〉中用的食材全都來自北新有機農場,非常健康。

〈奇窯〉耐人尋味的是它的氛圍,滿室的陶藝與畫作包圍,讓人感覺置身藝廊裡用餐。最讓人感動的是,張弘奇將客人用的菜都料理好後,便拿出吉他口琴,並拉着太太葉貞貞直接在客人面前獻唱,夫婦倆歌喉歌藝俱優,根本是職業水準,且唱的都是老民歌與張弘奇自己的創作。悠揚的琴韻、優美的歌聲,加上夫婦不時用眼神彼此交流的畫面,讓舉座的客人深受感動。這樣的私宅、這樣的餐廳與這樣的情境,都因爲這樣的主人而讓人回味。

INDEX

●奇窯畫室

臺北市信義區和平東路3段213號5樓/02-2735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