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上菜──現代菜色的宋朝身世(五)

他回到眉州接了家眷,沿途風光秀美,看得蘇軾流連忘返,竟然忘記在巫峽取水,不覺間就到了西陵峽

他就命人從江心取來一甕江水,用柔皮紙封固,待冬至節回京之時送與王安石

一斗湯色 二斗水痕

王安石見到巫峽水後非常高興,忙煨火烹煎,等到水煮沸,如同蟹眼閃爍之後,將陽羨茶取一撮放在茶碗裡,沏入沸水,但只見茶色半晌才慢慢顯現出來。王安石有點懷疑水的來源,就問道:「此水何處取來?」蘇軾道:「巫峽。」荊公道:「是中峽(巫峽)了。」東坡道:「正是。」王安石笑道:「可別欺瞞老夫!此乃下峽(西陵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蘇軾大驚,只得承認道:「確實是取下峽之水!老太師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水經補註》裡說,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唯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宮乃明醫,知老夫乃中脘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

民間鬥茶是什麼樣子呢?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記載了民間鬥茶的情形,摘錄部分如下:「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雪濤起。鬥餘味兮輕醍醐,鬥餘香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鬥茶已經不是斗的「茶」了,而是面子,勝者洋洋得意,敗者垂頭喪氣。

如果還想直觀看到宋人鬥茶的情形,我們可以看透過南宋畫家劉松年的《鬥茶圖卷》來看看集市買賣茶葉及民間鬥茶的景象:幾個茶販在買賣之餘,巧遇或相約一起。息肩於樹蔭之下,各自拿出絕招,鬥試較量,個個神態專注,動作自如。元代書畫家趙孟𫖯的《鬥茶圖》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共畫有四個人物,他們身邊放着幾副直有茶具的茶擔。左前一人腳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誇耀自己的茶質優美,滿臉得意的樣子。身後一人雙袖捲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壺,正將壺中茶湯注入杯中。右旁站立兩人,雙目凝視前者,似在傾聽對方介紹茶湯的特色。

鬥茶鬥什麼?一斗湯色,二斗水痕。蔡襄描述了鬥茶的過程:「先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着盞無水痕爲絕佳。」(《茶錄》)

開鬥之時,觀者目不轉睛。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湯色的比較也不是簡單的白色,而是有青白黃白之分;純白者爲勝,青白、灰白、黃白爲負(《大觀茶論》)。蔡襄《茶錄》雲:「既已末之,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詳明,故建安人鬥試以青白勝黃白。」因爲湯色反映了茶的採製技藝。茶湯純白,表明茶採時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時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製不及時;色泛紅,是烘焙過了火候。

鬥茶過程中,以水痕先者爲負,耐久者爲勝。也就是說點出的茶不能在盞上留下水痕,誰先出現水痕就爲負。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飲用前先要將茶團茶餅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細膩,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水痕謂之「咬盞」,「烹新鬥硬要咬盞」,「咬盞」是指茶麪湯花持續時間長,能緊貼住盞沿不散,如同咬住一般。否則,湯花散退便在盞沿上現出水痕,露出一一「水腳」。如果湯花泛起後很快消散,不能咬盞,盞中就會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爲茶湯優劣的依據。

新茶一經鬥勝,便能身價百倍,「銖兩直錢萬」。北苑貢茶最好的「細如針……每片計工直四萬錢」。鬥茶就像選秀獲冠者,身價倍增啊。

鬥茶對用火也很講究。根據古人的經驗,烹茶一是燃料性能要好,火力適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煙和異味。現代使用電磁爐可以隨時控制火力,但是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了,就算是惠山泉水烹製,估計還是沒有山泉水的味道。拿宋代的貢茶,用自來水烹製,照樣有氯氣味道,沒辦法,只好學個皮毛,表面附庸,只可心中風雅,如此而已。

油條蘊含百姓怨憎

我對油條的認知有二:一是老家管油條叫油饃,有一種油饃是把面和好,成餅狀撒上油、蔥花,再揉成麪糰,成餅狀,放到平底鍋鏊子上翻制。另一種油饃是用油炸的,做法更簡單,先和一塊麪,成餅狀,用刀切成條狀,放進油鍋炸,炸成金黃色時,撈出即可食用炸油饃關鍵在火候,好的炸油饃又香又焦又酥。每年麥收之後,鄉村百姓要走「麥罷親戚」,多是用柳條穿幾串油饃放在竹籃裡。這樣的美食一般是小心品味的,吃不完的要掛在堂屋的樑下,自然風乾,再吃起來則格外堅硬、味道格外香。那個年代食物匱乏,油饃便成了上等美食,是走訪親友的必備食品之一。關於油條,我的另一個認識是,這種食品不簡單,它蘊含了數百年來百姓的愛憎,百姓喜歡吃不僅是好吃,還包含着對奸臣的憎惡與唾棄。

油條是北方人常吃的早餐,大部分地區稱其爲「油條」,這種食物配上豆漿或豆腐腦,那實在是完美至極。在開封,這樣的早點攤處處有,市民都喜歡吃,我經常看到穿着睡衣的男人或女人用免洗筷挑着幾根油條招搖過市。梁實秋說:「燒餅油條是我們中國人標準早餐之一,在北方不分省分、不分階級、不分老少,大概都歡喜食用。」(《雅舍談吃》)南北朝時,《齊民要術》已記載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膏環,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強澤如餅面,手搦團,可長八寸許,屈令兩頭相就,膏油煮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