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臺北故宮的體驗感之強 令人震撼

臺北故宮博物院。(本報資料照片

在臺北的第三天,我們按照導航,從酒店徒步去「總統府」。途中有幾處重要的辦公樓——最高法院等,還有一所大學——東吳大學。和我們熟悉的此類建築相比,這些建築用地都十分節制,沿街,絕無寬闊的廣場作爲緩衝。

臺北雨水多,總統府對面的廣場,地面有些泥濘,一些人熱火朝天地在排練30週年晚會遮雨棚下,人們搭起鍋竈在煮點心吃。這天是週末,外交部沒有上班,連門衛也放假了。我們在門口拍了張照片。

往前走,國父紀念館恢宏莊嚴,我在之前的一個學期,剛給高二的學生上過課文《中國建築的特徵》,看到這棟宏偉的建築,立刻就能叫出名來,它的建築形制稱爲:廡殿。廡殿建築是房屋建築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建築形式

國父紀念館大部分場所均作爲藝術展覽館。我們在這裡又看到了一場畫展臺灣文創產品豐富、精緻,這與對文化的尊重有莫大關係,在這樣的土壤裡,文化具備了的強大的繁殖力。在展館外,一羣高中女生在排練跳操,十分青春活力。我突然反應過來,這裡跳舞的不是老年人的廣場舞,而是青年人舞蹈,這是兩岸生活的又一大不同。

你知道爲什麼遊客常常在景點留下「到此一遊」嗎?那是因爲有的景點,常常讓人留下遺憾,除了到此一遊,別無收穫。

臺北故宮的體驗感之強,令人震撼。這裡的文物,讓你感覺是有生命的、親切的,它們帶着溫潤光澤,在時光的那一頭張開雙臂,和我們相會。這一定是繼承者具有視它們與生命等同的態度,以及強大的文化再生力,它們因此煥發生機。並不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而是,教育,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僅僅是在「清明上河圖」展館,我一進去就被吸引了。那裡有一個體驗區,可以通過一個個聽筒聽到裡面發出的不同的聲音,比如有打鐵的聲音、酒店裡的吆喝聲。然後它再提示你,到清明上河圖當中尋找剛纔的聲音出自何處——於是,一張靜態古畫頓時有了生命,頓時和當代的你有了互動。

孩子們很喜歡的是每個景點的印章,每個景點都有幾個式樣不同的代表景點特色的印章,孩子們隨身帶着收集印章的小本子,每到一處就蓋章留戀。每個景點的印章,製作都很考究印痕清晰精美。就連讓遊客墊在本子下面方面蓋章的印章墊,大多都是厚實的膠墊,讓人用起來很滿意。

故宮博物館的旅遊商品店,琳琅滿目,也可以當做一個博物館來參觀。有一本《我的故宮欣賞書》,我毫不猶豫買了。因爲無論從裝幀形式、編排體例,還是內容的可讀性趣味性來說,都秒殺中國其他博物館做的那些形同說明書一樣無味的類似讀物。(《一個大陸語文老師的臺灣見聞》之四)(林志武/福州市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