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傳承弘揚長征精神

(原標題:大力傳承弘揚長征精神)

【長城走筆】

作者:劉佳(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

90年前的10月,中央工農紅軍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巨大的勇氣,克服無數困難、付出巨大犧牲,取得了長征的勝利。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不朽的豐碑,是人類歷史上震撼人心的壯舉,也孕育而生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激勵着一代代人爲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現在,我們正在進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必須傳承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必須發揚革命戰爭年代那種敢於戰鬥、不怕困難的奮鬥精神,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充分展現了樂於吃苦、不畏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和勇於戰鬥、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這種革命風範來源於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武裝、始終追求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政治靈魂,來源於中國共產黨人爲中華民族獨立和復興義無反顧、不怕犧牲的堅定意志。長征精神也成爲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爲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發展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長征途中,我們黨高舉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大旗,吹響了全民族覺醒和奮起的號角,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也贏得了廣大人民羣衆真心擁護和支持,爲長征勝利提供了力量源泉。

長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其深邃的思想內涵、深厚的歷史底蘊,賦予我們強大的精神動力,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在長征勝利結束後,毛澤東同志就高度評價長征精神的意義,提出長征不僅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更是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周恩來同志也強調“我們一刻也不能丟掉長征精神”。我國開啓改革開放、邁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鄧小平同志也高度重視長征精神所體現的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提出其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上提出,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長征路,是具有開創性、艱鉅性、複雜性的事業,還會遇到“雪山”“草地”,還要攻克“婁山關”“臘子口”,必須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一是要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在新時代長征路上,我們要進一步發揚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長征精神,始終保持凝聚力和戰鬥力。要牢固樹立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無條件遵守黨的紀律,把紀律規矩轉化爲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強軍思想武裝官兵,打牢官兵忠誠於黨的思想根基。

二是要堅定新時代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爲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奮鬥是長征精神的重要內涵,而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思想理論的堅定,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基礎之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掌握科學理論才能把握正確前進方向,我們應當讓真理指引我們的理想,讓真理堅定我們的信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將其內化爲不可撼動的理想信念。

三是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小康社會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中國共產黨一切爲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爲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鬥的長征精神品格在新時代更加彰顯。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徵程,必須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揚軍愛民、民擁軍的光榮傳統,鞏固發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關係。

四是要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新時代更需要傳承和弘揚聯繫實際、創新理論、探索革命道路的長征精神。我們必須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要以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客觀實際爲出發點,深入研究客觀現象、分析客觀規律、把握客觀要求,堅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斷髮展變化的客觀實際,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行穩致遠。

《光明日報》(2024年11月03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