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時代精神”大型系列報道・走進北京東城

檢察馮麗榮爲參加北京東城檢察院檢察開放日活動的北京市第五十中學分校師生講法治課。

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一座用紅磚砌築、紅瓦鋪頂的“工”字形建築,歷經百年風雨巍然屹立。它曾是北京大學文科、校部及圖書館的所在地,被人們稱作“北大紅樓”,中國紅色文化根脈從這裡展開――

書桌前,李大釗寫下《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革命的種子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閱覽室內,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成爲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辦公室中,北京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誕生……紅磚紅瓦間思想的火花在這裡匯聚成風雷,掀起了風雲際會的歷史浪花。

歲月易逝,精神永存。今天,紅色“顏值”和紅色“基因”交相輝映的北大紅樓,映着新時代的光芒更加絢麗奪目,成爲北京市東城區檢察院接受思想洗禮、汲取前進動力永不褪色的學習聖地和精神地標

“90後講黨史”強化紅牆意識

在東城區檢察院黨建示範基地,主題牆上“檢心衛紅牆、法治鑄長安”的語句概括了東城檢察人爲首都“法治中軸線”作出檢察貢獻誓言錚錚的初心和使命。

“東城區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發生地。”東城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賀衛對記者說,作爲核心區的檢察機關,必須率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寶貴經驗傳承好、發揚好。強化紅牆意識,讓紅色基因在檢察隊伍中傳承,讓光榮傳統在檢察工作中發揚,讓黨的事業和檢察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在東城區檢察院青年檢察人的呼籲倡導下,2019年10月,該院創新推出“90後講黨史”黨建項目,由青年黨員擔任宣講人,選取“四史”中有代表性、標誌性、典型性的人物和事蹟,在全院範圍內進行講述。主講人講述後全員暢抒己見,發表感想,最後由黨組成員點評。截至目前,已講述“中共一大與紅船的故事”“循跡紅色歷史,牢記檢察使命”“太行山上新愚公”等13期內容。

“90後講黨史”不僅在該院掀起了學黨史的熱潮,同時也潛移默化引導幫助檢察人員在思想上與黨章、優秀黨員對標對錶,在行動上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司法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該院向“疫”而行,檢察人員200餘人次下沉社區,堅守防疫一線126天,40餘人緊急下沉應對新發地疫情、協助疫苗接種,30餘名檢察人員獲評“社區防疫標兵”,3名“90後”檢察人員增援新國展北京站,獲評“入境進京防疫標兵”稱號,用實際行動展示政治本色和擔當作爲。

心中有民、心繫百姓。早在2012年,東城區檢察院就開創了“陽光檢察進社區”品牌系列活動,該院團總支青年突擊隊定期深入社區瞭解羣衆訴求,選取貼近民生的普法內容,通過現場表演情景劇、播放動漫、卡片提示等生動的形式再現犯罪過程和畫面,增強社區居民的法治意識和防範違法犯罪意識。

守護正陽門下的少年

正陽門是北京城的地標性建築。東城區檢察院位於正陽門東南1.6公里,該院從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部門,取名爲正陽未檢辦公室,“正陽”同時寓意:青少年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要讓他們堂堂正正做人,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北大紅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重要陣地,這裡傳遞着一種奮勇前進的精神力量,正契合‘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沒有止境’的要求。新時代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就要不斷創新,持續迸發生機活力。”在正陽未檢辦公室檢察官劉超穎看來,要懷着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未檢工作,勇於嘗試、不斷探索。

從事未檢工作9年多,劉超穎幫教的未成年人不在少數,丁丁(化名)曾是她最放不下,如今也是她最放心的孩子

14歲以前,丁丁盜竊過200多次,後曾4次盜竊被行政處罰,剛滿16歲又因犯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

丁丁爲何成了“熊孩子”?“因爲我餓。”第一次訊問丁丁時,劉超穎的心被刺痛:丁丁因爲從小離家流浪,長大後沒有身份證找不到工作,屢屢“重操舊業”。

“改變他!”爲此,劉超穎四處奔波,爲丁丁尋親人、辦身份證、找工作。然而,對少年的幫教不會一帆風順,總會一波三折。因爲經歷過風餐露宿、忍飢挨餓,丁丁內心未免孤獨冷漠,在企業裡不善與領導和同事相處。

爲了跟丁丁所在的企業“搞好關係”,幫他“保住工作”,劉超穎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做起推廣,每天拉單位的同事向丁丁所在的企業訂購蔬菜。這樣丁丁會每週來院裡送兩次蔬菜,劉超穎也藉此多瞭解他的近況。同時,她還爲丁丁安排心理諮詢師定期做心理疏導,幫他不僅從生活上、工作上回歸社會,也從心理上真正迴歸社會。

五年過去了,丁丁現在已是廣東深圳一家企業的部門主管,曾經和他一起盜竊的小夥伴也改邪歸正,在同一家企業工作,生活重回正軌。

“未成年人是曙光、是希望,我們不能放棄他們,就像我們不能放棄對未來的嚮往。”劉超穎說,要給予未成年人更多的保護和關愛,就要走近他們,做孩子心中的“愛豆”。

2018年9月開學季,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來到東城區,受聘爲北京二中的法治副校長,並講授了首次法治課。在張軍檢察長的示範引領下,如今,東城區檢察院組建起一支42人的法治副校長隊伍,爲36所學校開展校園普法近百場次。

保護文物古蹟助文化傳承

東城區是北京文物古蹟最爲集中的區域之一,轄區內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50餘處,其中國家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0餘處,包括北大紅樓、軍調部1946年中共代表團駐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等衆多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保護文物古蹟就是保護中華民族文化。作爲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革命文物凝結着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東城區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門負責人楊彥軍介紹說,做好革命文物保護的監督工作是公益訴訟檢察官的職責,也是告慰先烈、傳承革命精神的實際行動。

近段時間,楊彥軍正帶領部門人員對北京市剛剛公佈的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中涉及東城區的17處進行逐一排查,確保切實掌握革命文物保護的實際情況。

早在2018年,東城區檢察院就已探索辦理文物文化遺產保護等公益訴訟檢察“等外”新領域案件

近兩年來,在開展“服務保障中軸線申遺”專項監督活動中,該院主動與住建等部門溝通協調,爲天壇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住戶騰退進行合法性論證並提供法律意見,推動住戶騰退簽約工作順利開展,讓老居民過上現代生活。針對損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禮住宅”案件,該院及時跟進調查並支持權利主體提起民事訴訟。

2019年,東城區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門在辦理國子監街牌樓及大門影壁被車輛撞擊受損兩起案件中發現,國子監街道路狹窄,來往車輛密集,轄區內不可移動文物大多分散在狹窄的衚衕和巷子中,相互交錯但缺乏有效的“隔離”措施,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車輛的正面衝擊會對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嚴重損害。對此,該院公益訴訟檢察部門撰寫專題報告報送區委政法委,推動交通部門合理疏導引導文物保護單位附近交通流量,有效保護了分散在街巷的文物古蹟。

一座紅樓,照亮東城檢察人心中的“精神燈塔”,指引他們勇擔時代使命,爲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