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怪海鮮了! 避開這些「部位」吃 膽固醇不升反降

海鮮中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相較於肉類熱量更低。(示意圖記者陳睿中攝)記者李佳蓉臺北報導「蝦魚貝」各種海鮮,經過烹調後色香味俱全,富含蛋白質及胺基酸,讓許多民衆愛不釋手。但有些人也常誤以爲海鮮都是「高膽固醇」,避之唯恐不及,真的是如此嗎?營養師解釋,膽固醇都集中在動物內臟,海鮮亦然,所以不吃蝦頭、蟹膏和卵黃,即不用太擔心攝取過多的膽固醇!

新營養食代團隊營養師陳宜娟表示,膽固醇來自於動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的核果類,種子類及植物油則例外,因此「海鮮」中一定含有膽固醇。但大多集中在動物內臟,海鮮亦是如此,所以不吃蝦頭、蟹膏及卵黃,即可免於擔心膽固醇過高的問題。▼爲避免引發高膽固醇,不吃蝦頭、蟹膏及卵黃即可。(示意圖/記者黃巧雯攝)

陳營養師指出,海鮮與一般的家畜家禽肉類相比,其熱量和脂肪相對較低,但海鮮所含的蛋白質及各種胺基酸含量甚豐富,不論是蝦類貝類蟹類或是海鮮等,皆富含鈉、鉀、鈣、鎂、鐵、磷及鋅等礦物質。若需要控制熱量時,在相同熱量選擇下選擇海鮮會比一般肉類攝取到更多的蛋白質。

吃海鮮還能降低血膽固醇?陳營養師解釋,海鮮裡所含的PUFA(多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葉酸牛磺酸成分,皆有助於降低血膽固醇。其中,PUFA中的EPA可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MUFA則可降低血中LDL;研究還發現,每日增加葉酸攝取量可降低體內同半胱胺酸,亦能降低冠心病血管動脈硬化的罹患率。面對市面上海鮮種類多樣,陳營養師建議,常見的蝦類、淡菜類(綠殼菜蛤幹)、小乾貝牡蠣幹都含有豐富的葉酸、油酸(單元不飽和酸)和EPA、DHA(ω-3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而最值得推薦的是「鯖魚」,不僅上述成分豐富外,其膽固醇含量甚低。

除了蝦頭、蟹膏等海鮮內臟膽固醇高,陳營養師建議,海鮮中各類的魚卵小魚乾、蝦類(尤其加工櫻花蝦)、螃蟹烏賊章魚、螺、小卷乾和鹹小卷等海鮮,膽固醇含量較高,若有相關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酌量攝取。她提醒,雖然海鮮中的蝦、蟹膽固醇含量較一般肉類高,但民衆可透過「升膽固醇指數(簡稱CSI值)」確認食物對身體膽固醇的影響程度。當數值越高,代表對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也越高。▼各類小魚乾、櫻花蝦等膽固醇含量較高。(示意圖/記者周宸亙攝)

陳營養師說,近年有國際研究證實人體中的血中膽固醇將近7成爲自行生成,而飲食攝取只佔少部分,也推翻了多年對於攝取高膽固醇影響血脂而限定每日攝取量的觀念。若民衆本身血中膽固醇偏高。最有可能爲家族遺傳,再者是代謝膽固醇能力較差所引起。諮詢專家:陳宜娟,現任新營養食代團隊營養師。陳宜娟由中國醫藥大學營養系畢業,曾任華人健康網駐站營養師、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基礎及進階訓練班導師專長爲減重營養、慢性病營養、雲端營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