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宇宙人-我們怎麼見證世界

視覺時評》第二期刊出的福島現場紀事,右爲創刊號封面。⊙攝影鄭衍偉(Paper Film Festival總策劃

《視覺時評》總編輯Franck Bourgeron。標題下排小字寫着:「視覺圖像體裁的追蹤調查、報導記錄。」⊙攝影︰鄭衍偉(Paper Film Festival總策劃)

宣揚永續概念的法國期刊《去成長》(LaDecroissance)不僅提供資訊圖表漫畫敘事,內容的圖文整合密度更是驚人。⊙攝影︰鄭衍偉(Paper Film Festival總策劃)

中國漫畫家李昆武以文革經歷繪製的自傳故事,在歐陸掀起旋風。右冊日本大師吾妻日出夫以酒精中毒進入精神病院的親身經歷繪製的醫院紀事。⊙攝影︰鄭衍偉(Paper Film Festival總策劃)

面對變動迅速的世界,我們既需要快速掌握現場狀況,以免遭到矇蔽,又必須慢慢爬梳不同立場資料,建立思考的基底。一羣文化創作者以圖像和資訊圖表來呈現新聞議題,讓我們重新思考「真實」與表現的關係

加拿大漫畫家居‧得立勒(Guy Delisle)帶着牙牙學語的寶寶,跟隨無國界醫師妻子到緬甸任務。白天他負責顧家小孩,好不容易晚上跑去喝酒透氣,各國的NGO夥伴都在辯論人道行動。輪到他發言時,他唯一能分享的消息是:「大賣場進了日本製的新尿布。」即使身在獨裁統治的緬甸,居家還是讓他感覺和世界有些脫節。《緬甸小日子》(臉譜)讓我們意識到一個悲傷又荒謬的真理,那就是: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感覺不到歷史的風暴。風暴就像氣象雲圖上遙不可及的螺旋形,除非午後雷聲在頭頂上翻動、烏雲流轉創造近在咫尺的戲劇性,否則我們都是道聽途說。

大多數時候,戲劇性來自媒體。廣播、電視、網路臉書,我們只能像倉鼠儲糧努力蒐集身旁的資訊。時間變得很重要,我們必須既快又慢╴快速掌握現場的狀況以免遭到矇蔽,但是又必須慢慢爬梳不同的立場和資料,建立思考的基底。我們需要不同的時間感。

快速掌握,慢慢爬梳

近年來歐美開始推展的「慢新聞」(slow journalism),即是基於類似的心態:以更長的時間尺度整理新聞,撰寫深度報導或者製作資訊圖表。我們需要以秒計算的更新、也需要以月,甚至以年爬梳的脈絡。

或許,近年來視覺文學(graphic novel)之所以出現那麼多報導作品,書店分類可以多出一櫃,正是因爲用漫畫記錄必須耗費更多功夫,讓一切的觀察變慢。

2008年,法國視覺報導文學家艾曼紐‧勒帕吉(Emmanuel Lepage)受市民團體邀請,前往車諾比駐村3周。這個計劃原先預計出版他駐留當地繪製的素描本,以此募款,幫助那些受曝輻射的小孩到法國接受治療。然而勒帕吉覺得光用素描無法反映他在當地的感受,決定改用敘事手法來表現。他以第一人稱方式創造一個角色代表自己,繪製了一部紀錄片式的作品。主觀的敘事角度,和一般新聞性的文體非常不一樣。勒帕吉說:「除了車諾比這個特殊的背景之外,組成我這個人的重要元素:旅行、寫生、漫畫,以及人生本身……過去一直都很分散,或許這次我是想把它們全部都整合起來。」到頭來,「我是透過作品中的登場角色在描述我自己。」

勒帕吉完成了精緻動人的《車諾比的春天》(Un Printemps a Tchernobyl)。對他來說,繪畫的過程不僅是客觀呈現外在的世界,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確認信念。我們必須證明自己,面對自己,依憑本能,但同時也面對質疑的聲音。我們必須在根本深處建立價值的核心,否則言語就算鏗鏘有力,也會變成紛飛的花絮,沒有附着的依據,在爭辯中踐踏入泥。

以漫畫和資訊圖表呈現新聞議題

報導的速度變慢,讓筆者想到小說家波赫士和薩瓦託聊天時曾說:「印刷技術讓太多沒有必要閱讀的東西淹沒了世界。報紙應該一百年發一次,只報諸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類的世界大事。」進入智慧手機的年代之後,人人日理萬機,波赫士的問題更引人注目。什麼資訊值得我們閱讀?對於創作者來說,這個問題也變得更復雜。它同時牽涉到讀者的需要和作者的追求,讀者分衆讓市場更難概括,而過多的資訊也讓篩選變成需要認真面對的功課。

法國新聞季刊《視覺時評》(La Revue Dessinee)從另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迴應我們的疑惑。2013年底,6名畫家、編劇、記者與小說家合力創辦了這份季刊,媒合專業記者和漫畫家制作報導,整本刊物都以漫畫和資訊圖表來呈現新聞議題,如同CNN或Discovery整個變成手繪版,完成度和美感都讓人歎爲觀止。

創辦人之一,記者瑟伏內(David Servenay)說:「我們的報導採取貼近『凡人』的角度,而且整本刊物內容都經過新聞驗證的專業流程。一切都是真的。」他們跟隨年輕農夫購買土地的腳步,挖掘法國根深柢固的農地賄賂問題;進入布魯塞爾的剛果區,看流亡的剛果人如何重新復原過去首都的生活情調;甚至從動物園出發,探討當代都市人和動物的關係等等。

軍火交易、歷史爬梳等攝影無法捕捉的現場,如今經過調查求證後,再透過繪畫和資訊圖表的形式模擬情境。編輯部甚至和專業資訊視覺化公司合作,先利用電腦統計整理圖表,再讓畫家重新以畫筆描繪。這些操作方式,讓我們重新思考「真實」與表現的關係。

報導的核心除了揭露更要聚焦

過去的新聞報導重點在於訊息,讀完就可拋棄,但現在似乎變成值得收藏的體驗,就視覺享受、感性與知性來說,都出現不同的意義。因爲核心不止於揭露,而是聚焦;不用環遊世界觀奇尋覓故事和傑出人士,咫尺之外就可以發掘題材。大量的資訊消費讓人過目即忘,讓創作者們更關心「留存」。當我們翻閱這些報導性的視覺文學,震懾我們的除了強烈的視覺表現,漫畫家耗費時間刻劃的決心,也讓我們起雞皮疙瘩。他們關注「個人」的書寫角度,連結了法國的左翼思維,也讓我們重新思考「真實」的時間性。新聞自此也可以有機會沉澱下來,變成更永恆的書寫。

勒帕吉趁着前往日本參加國際漫畫博覽會的機會,親自跟隨記者進入福島災區,對於人類沒辦法學到任何教訓感到憤怒。他不是因爲憤怒才投入繪製報導文學,而是在繪製的過程當中,確認什麼是絕對不能讓步。

得立勒則是以輕盈的幽默,在緬甸日常俗事的歡笑中呈現哀愁。無國界醫師的任務以挫敗告終。臨行前夕,他選擇了一個非常奇妙的場景向這段時間道別。他在街上推着嬰兒車,追隨遠方傳來的音樂聲,左彎右拐發現一個小小的遊樂園。園裡一名男子家人安頓在迷你摩天輪上,不料簡陋的遊樂設施旋即啓動。男子匆匆起跳,想要攀上摩天輪的杆子,或許想和家人同樂,亦或許不甘心自己也想玩。摩天輪緩緩轉動,而男子似乎錯失了時代的節奏,就這樣跳上跳下跳上跳下。他是如此渴望加入,顧不得驚呼和笑聲,像空中飛人一樣奮不顧身撲向加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