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書敖包:“敖包上有一塊石頭,圖書館裡就有一種書”

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12日電(記者魏婧宇 哈麗娜)“精美的石頭唱歌”,這不是傳說。在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巴音希裡嘎查有一座書敖包,每一塊石頭上都用精美的字體刻着書名,彷彿在低聲訴說着文明的往事、吟唱着歷史和絃。這座書敖包由一對蒙古族兄弟修建,他們希望在書敖包上點燃的知識之光,能播撒草原上每一位牧民的心中。

祭祀書敖包,牧民與書籍神聖約定

每年農曆四月十三,是祭祀書敖包的日子。“敖包”意爲堆子,是人工堆成的道路和邊界的標誌,後來演變成祭祀神靈和祈求平安的象徵。對蒙古族來說,敖包是神殿,是祭壇,是祖祠,是神聖的載體

巴音希裡的書敖包,由3000多塊刻着蒙古文書名的敖包石堆建而成,是唯一祭祀書籍的敖包。每年的祭祀日,周邊的牧民都會帶着孩子前來。

祭祀活動正式開始後,負責祭祀的長者恭敬地擺好祭品,點火焚香,請來的喇嘛開始誦經。在長者們的指引下,烏審旗蒙古族實驗小學的同學們向書敖包獻上哈達,排成隊開始轉敖包。

“這是《蒙古秘史》,這是《江格爾》。”“這個石頭上寫的是《平凡的世界》。”“這是《365夜》嗎?”同學們辨認着敖包石上刻着的書名,遇到認識的書便嘰嘰喳喳討論個不停。

精美的石頭會“唱歌”,每一塊刻着書名的精美敖包石都彷彿在娓娓道來一段文明往事。

用書籍點亮牧民的心

“敖包上有一塊石頭,圖書館裡就有一種書。”書敖包的主人哈斯畢力格告訴記者。

49歲的哈斯畢力格和54歲的哥哥阿拉騰畢力格從小就愛讀書,但因爲當時家裡條件不好,哥哥初中未畢業就輟學回家幹活,現在靠放牧和牧家遊爲生,哈斯畢力格考上了內蒙古大學,現在是內蒙古一家出版社的編輯室主任

蒙古族認爲,敖包是神聖的載體,於是他們修建了書敖包,表達對文化的崇敬和虔誠。兄弟倆有很多的藏書,他們把每一種書名都刻在了敖包石上。

修建書敖包,不僅爲了表達對文化的崇敬,兄弟倆還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更多的牧民接觸書。“過去在草原上看書太不容易了,別說買書,借都沒處借,牧民們對書都沒什麼概念。我們建起書敖包,想用蒙古族傳統的形式向牧民們傳遞書籍的概念。”哈斯畢力格說道。

在書敖包幾百米遠的地方,兄弟倆又建了一座圖書館,存放了3000多冊蒙古文圖書。圖書館中的藏書,不似一般圖書館中書脊朝外擺放,這裡的書都是封面朝外擺在書架上。“這麼擺也是方便牧民們看書,他們能看到書名、作者,還能看到介紹語和封面的圖案,能獲取更多的信息。”哈斯畢力格說,有了這座圖書館,牧民們看書再也不用愁了,生產生活中遇到什麼難題,他們都願意到這裡查查書。

牧民高娃家住在離圖書館十幾公里的地方,她隔三差五就會來借幾本書。高娃愛讀書,也愛創作,每年的圖書借閱量都非常大,圖書館在2013年還授予她“優秀讀者”的證書。這個證書現在擺在高娃家的書架頂上,一進門就能看到。

從圖書館借了幾年書後,高娃嘗試着自己創作詩歌,2016年出版新詩集《我愛我的故鄉》。詩集中的第一首詩寫道:“不識字不等於是傻子,因爲已經有了詩人。沒有老師不等於沒有知識,因爲可以與其他有知識的人共享。”

哈斯畢力格兄弟的圖書館,正是搭起了與牧民們共享知識的橋樑

靈魂原鄉應是滿溢書香

圖書館以兄弟倆的藏書爲基礎創建,現在每年會接受源源不斷的捐贈書籍。每接受一種新書,兄弟倆都會把書名刻在石頭上,把石頭擺在書敖包上。

鄂爾多斯市各地的青年作家,每有著作出版,都會贈送給圖書館。雖然作者個體會消逝,但是刻在石頭上的書名不會消逝,書中的精神不會消逝。

哈斯畢力格兄弟不滿足於讓蒙古族同胞瞭解現代圖書,他們還希望有更多人能瞭解蒙古文圖書的歷史。他們在圖書館隔壁又建了一座畢力貢倉蒙古文圖書出版印刷博物館,展示蒙古文圖書的歷史。

“畢力貢倉”是蒙語智庫”的意思,博物館設有蒙古文圖書印刷史、蒙古族著書造書習俗史、蒙古文書刊封面設計展等六個展廳,藏書兩萬餘冊,手稿400多冊。漫步在畢力貢倉博物館,看着蒙古文圖書發展的歷史化作實物與照片從眼前掠過,彷彿穿梭於一個巨大的智慧寶庫

詩人席慕蓉曾在2016年4月特意到巴音希裡嘎查尋訪書敖包和畢力貢倉博物館,祭拜結束後,她感慨自己“回到了原鄉”。在書籍面前,人類才能回到最純真的樣子,人類靈魂的原鄉,應是滿溢着書香。

(原標題:草原上的書敖包:“敖包上有一塊石頭,圖書館裡就有一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