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患寡又不均 修法大不易

我國財政長期面臨「患寡又患不均」的問題,當初在縣市合併改制時,《財劃法》、《公債法》本應一併完成配套修法,但行政部門態度消極,未積極與地方協商,繼續以舊有制度運作漠視財政分配問題嚴重性後果,正是今天「地方喊窮、砲打中央」的難堪局面

《財劃法》和《公債法》遲未修法,五都升格兩年仍有名無實,可獲配財源和舉債空間受到限制,「大人穿囝仔衫」,未能享應有的規格待遇,直接結果就是地方政績大打折扣。胡志強朱立倫陳菊先後槓上中央,一方面雖是發出「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不平之鳴,卻也明顯可嗅到二○一四地方選舉的政治煙硝味。

中央財政困難國債屢創新高,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遑論還要把餅做大,釋出更多財源給地方政府。但在現有制度下,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北、高兩直轄市就可分配四十三%、其他縣市才佔三十九%、鄉鎮市更僅十二%,資源分配不均,確實有重新檢討的急迫性。誠如胡志強所言,地方要求修法不是「哭窮」,而是「中央欠我們的」!

另一方面,地方財政困難、舉債瀕臨破錶,固然值得重視,但長期以來卻看不到地方積極解決財政紀律不彰、人事結構僵化、自籌財源佔歲出比例偏低等問題,倒是花大錢放煙火、辦音樂會,討好選民活動不斷。地方要求修法提高舉債上限之餘,未來不能只是吵着要糖吃,必須也要在開源節流等財政努力上有所承諾,更要避免債留子孫

「中央缺錢、地方搶錢」已是存在四十年的老問題了。在美牛案、證所稅案等高舉「改革」之名的法案戰場陸續清空後,立法院下會期面臨公債法和財劃法修法的重頭戲,如何趁此機會建立未來中央和地方「可長可久」的財政制度,兼顧公平穩定性,纔是執政者追求歷史定位的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