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破解浩鼎謎團 公司始終沒說清楚的OBI-822解盲
文/夏彌新
浩鼎,一個讓資本市場又愛又恨的名字,擁有的技術來源、經營階層、甚至大股東皆是一時之選,曾以逾1280億元的市值貴爲臺灣新藥業天之驕子,但是在今年二月二十一日乳癌新藥OBI-822宣告解盲失敗後,一切變了調,甚且驚動投資、司法與政治界。即使如此,目前市值仍接近900億元,依舊是業界的看板指標。
究竟演戲的與看戲的,誰是騙子?誰又是傻子?爲什麼一個單純的新藥解盲,卻演變成錯綜複雜的「浩鼎事件」?
細說從頭解盲失敗 資本市場大震撼
解盲前股價狂飆到718元的浩鼎,在二月二十一日宣告新藥解盲失敗後,震撼了整個投資市場,熱度最高時,到餐廳會聽到隔壁桌竊竊私語浩鼎,連過馬路等個紅綠燈,耳朵也沒能閒着;不但多空雙方利用媒體論戰,一時間,LINE也成爲大量散播消息的平臺,政府相關機構更是進行各式各樣的調查。甚至,浩鼎高層被檢調約談並限制出境,臺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中研院前院長翁啓惠也因而中箭落馬,被迫辭去院長一職。風聲鶴唳下,研究員與操盤人更不敢透過電話討論浩鼎事件。
一個單純的新藥臨牀實驗解盲,最後演變成「浩鼎事件」,耗費社會資源不知凡幾,更有醫界專家跳出來呼籲金管會正視問題,避免生技公司公佈片面不完整的數據,千萬別讓公司用數據作文章,因爲臨牀數據分析相當專業嚴謹,「不當解讀」不但會傷及無辜的投資人,對臺灣生技產業的發展也無益。
話說,二月解盲失敗後,浩鼎隨即舉辦法說會,總經理黃秀美開宗明義表示:「今天的法說一定讓大家更清楚瞭解公司在說什麼,不會讓大家帶着疑慮離開」。但是,會中卻又說,因爲公司要去ASCO(美國臨牀腫瘤醫學會)發表論文,所以細節恕難透露。換句話說,諸多疑點還是得不到解答,所有人最後都還是帶着疑慮離開…(本文截自財訊506期,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