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稅平衡薪資稅 提高非保費收入
專家表示,臺灣人口結構失衡,政府應改革健保收入的設計,不再補貼老人保費、以財富稅平衡薪資稅、提高非保費收入,並透過商保補健保的不足。(臺灣醫務管理學院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臺灣全民健保滿意度高,2023年達91.2%。在國際倡議增加健康投資之下,健保卻面臨難以提高保費的窘境。專家指出,健保收入的設計是參考了德國過去推行的社會保險,讓有工作的青年支持沒工作的老人、幼兒,但如今人口結構失衡,年輕人少、老人多,就業形態也改變,一旦調高保費,年輕人的負擔將加重。政府應改革收入的設計,不再補貼老人保費、以財富稅平衡薪資稅、提高非保費收入,並透過商保補健保的不足。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連賢明表示,雖然主管機關覺得臺灣醫療表現好,但許多數據卻顯示並非如此,臺灣是亞洲國家中少數預期壽命未達80歲的國家,可避免的死亡比日韓高,慢性病照護也不如想像中好。「我們都在問,會不會臺灣的醫療表現不如預期,跟投入的資源有關」?
連賢明說,臺灣醫療保健佔GDP的指出比率低,平均一年僅成長1.06%,健保費率也是平均8年調高一次,調高後,部長就下臺,民衆滿意度也下滑。他分析,保費調漲困難,主要在於現行健保的收費有利長者,對年輕人不利,難以普遍獲得大家支持。
另就業形態改變也是一大問題,如今許多人擔任網紅、開Uber,並非全職就業,收入不來自工作所得,很多都是獎金。連賢明說,這是過去社會保險所忽略的,要增加健保收入,政府不應再補貼老人保費,要採取財務稅平衡薪資稅,提高非保費收入,並透過商保補健保的不足。健保永續不能只靠政府撥補,就算政府提出500億,也只佔總額的5%,且不能年年成長,還是要靠調高保費、擴大費基纔可行。醫療投資的第一步是投資健保,投資健保就是投資健康,一定要爭取不同的世代支持穩定調漲健保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