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冬季自然景觀 體現人文理念進步

標題:保留冬季自然景觀 體現人文理念進步

往年入冬以後,枯萎的野花野草就被割除,今年卻大面積保留下來,成爲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同時,一些草籽可以爲小鳥提供食物,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據報道,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溫榆河公園、奧林匹克公園、京開高速兩側綠地等主要公園景區綠化帶,全面施行野草緩除措施,保留約150萬平方米冬季自然景觀。(1月7日《北京青年報》)

一歲一枯榮,這是自然規律,也是季節更替的必然結果。冬季天氣寒冷,大地蕭瑟一片,與其他季節的綠意相比,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具有獨特的美感。以往冬季,受整齊劃一審美觀的影響,這些枯萎的野花野草就會被割除,剩下光禿禿的一片,雖然在視野上可以達到整潔有序的效果,卻少了冬季“應有的樣子”。美的魅力在於差異性、多樣性和豐富性,如果眼前的景象都如出一轍,那自然景觀減少了吸引力,城市的魅力也會隨之下降。

對於自然景觀的保與留,對枯萎的野花野草的除與留,折射着堅持何種人文理念,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更高層次的意義。自然景觀形成是長期演變的結果,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包括一草一木,無論是哪種姿態,尊重自然和尊重規律,才能讓所有的美景盡收眼底,過度人爲干預會破壞自然與和諧,也會讓美變得殘缺不全。

枯萎的野花野草是自然景觀最原始的構成,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小鳥靠草籽作爲食物,更多的爬行動物則以這些景觀帶作爲生存的家園,把枯萎的野花野草割除,各種昆蟲鳥獸就失去了棲息之地,要麼選擇遠去,要麼等待死亡。一座城市沒有了豐富性的自然景觀,沒有多樣性的動物伴隨,除了人氣而缺乏生趣,也就無法構建起完整的生態系統。

城市治理和管理過程中,很容易陷入整齊劃一的模式中。景區落葉原本是一種意境美,但在較爲畸形考覈標準下,樹葉不斷地掉,環衛工人則不停地掃,“漫步於落葉中”的詩意難覓,在四季更替中留下了遺憾。於是在不少北方城市,“讓落葉多留幾天”成爲很多市民的期盼。

2018年12月,在天氣較好的情況下,湖南株洲市城管部門挑選了4條景觀路段,保持落葉5至7天不清掃,以供市民觀賞,受到了大衆的歡迎。同年11月12日,央視《新聞1+1》播發專題報道《落葉不掃是怎樣的“美”好生活》,主持人白巖鬆點贊湖北宜昌的落葉不掃模式,“用自然的方式,把鄉愁和美還給我們,培育鳥語花香的城市森林”。落葉不掃與美好生活結合起來,細節之美既是對治理方式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實現“更美好生活嚮往”的現實路徑

點贊“落葉不掃”背後是對詩意棲居的嚮往,有着現實的權利訴求和民意支撐。尊重民意才能正視一草一葉,迴應關切纔會“不掃落葉”。如此,居於城市中的每個人才能夠欣賞到凋零之美、枯榮之美,在落葉中漫步,在迴歸自然中找到情感的寄託與慰藉。北京市在城市主要公園景區、綠化帶保留150萬平方米的冬季自然景觀,給昆蟲鳥獸以棲息之所,爲北京冬季單調色彩增加了一抹亮色,體現了治理觀念和人文理念的極大進步。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詩意生活”最終需要落腳於細節上,“美好生活嚮往”的實現更離不開治理理念的轉型升級,傾聽民聲、順應民意、尊重民願和迴應民盼,讓治理手段和方式充滿“詩意”與“人文”,則保留冬季自然景觀和落葉不掃,纔會成爲一種惠及民生民利的治理品質。堂吉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