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收入和利潤均降 泰德醫藥再衝港股上市

每經記者:陳晴 每經編輯:董興生

11月份,減重版司美格魯肽即“諾和盈”正式在國內上市。

司美格魯肽屬於多肽類藥物中的GLP-1(即胰高血糖素樣肽-1,一種自然產生的多肽激素)受體激動劑類藥物,泰德醫藥(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德醫藥)正是相關領域的企業。繼2024年5月份失效後,近期,公司再次遞表衝刺港股上市。

根據招股文件,泰德醫藥自稱是全球第三大專注於多肽的CRDMO(即合約研究、開發及生產機構,以合約形式在醫藥及/或生物技術行業提供發現、研究、開發及製造服務的公司)。不過,正處於風口的泰德醫藥的業績卻並不如人意。2023年,公司經歷了營收和利潤雙雙下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泰德醫藥重要附屬公司即中肽生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肽生化),曾被公司股東“高賣低買”,2015年對外轉讓時價格爲20億元,2020年,又以7億多元的價格買回。在這筆交易中,吃了虧的交易對手方則爲上市公司信邦製藥(SZ002390,股價4.41元,市值85.72億元)。

對大客戶依賴程度較高

泰德醫藥主要提供CRO(合約研究機構)服務,即多肽NCE(新化學分子實體)發現合成;以及CDMO(合約研究、開發及生產機構)服務,即多肽CMC(化學、製造及控制,評估治療藥物特徵及其製造和質量測試過程的部分)開發以及商業化生產。公司服務主要專注於向客戶提供API(活性藥物成分)而非藥品。

截至2024年6月30日,泰德醫藥項目管線包括1046個進行中的CRO項目及332個進行中的CDMO項目。根據招股文件,公司戰略性地專注於GLP-1領域的管線建設。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公司與7名客戶進行9個NCE GLP-1分子開發項目,開發口服及/或注射GLP-1分子產品。

當前市場大火的司美格魯肽,泰德醫藥也有涉及。根據披露,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公司成功爲開發中的司美格魯肽向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交藥品主文件備案。

這樣一家風口之中的企業,業績卻並不盡如人意。2021~2024年上半年,泰德醫藥分別實現收益約爲人民幣2.82億元、3.51億元、3.37億元、1.97億元;利潤分別約爲人民幣8027.8萬元、5398萬元、4890.5萬元、5056.7萬元。可以看出,公司2023年營收同比下滑;2022年和2023年利潤連續下滑。

對於公司2023年利潤同比減少,泰德醫藥招股文件中提到了多方面因素,包括公司2023年收益減少和銷售成本上升等。

對於2023年收益減少,泰德醫藥稱,這是因爲每名客戶平均收益減少。進一步細究,則主要是因爲公司對3名客戶的收益減少大約3400萬元,該3名客戶因變更在美國及中國內地的多肽類藥物開發資源、計劃及週期以致需求大幅減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泰德醫藥對大客戶的依賴程度較高。2021~2023年,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益佔公司同期收益比例分別爲36.5%、44.8%、48.3%,2024年上半年,這一比例甚至達到56.2%,超過公司收入一半。

海外業務收入佔比較高

由於在降糖和減肥領域的顯著療效,GLP-1類藥物成爲醫藥行業近兩年的風口。

根據泰德醫藥招股文件,GLP-1藥物已改變代謝疾病治療藥物格局。按銷售收入計,全球GLP-1藥物市場由2018年的93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389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爲33.2%,並預計於2032年將進一步增長至1299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爲14.3%。

未來,泰德醫藥能否與行業一起狂歡?公司招股文件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稱,就2023年銷售收入而言,公司是全球第三大專注於多肽的CRDMO。

不過,作爲全球第三的泰德醫藥僅佔1.5%的市場份額。公司稱:“以多肽爲核心的全球CRDMO市場的前兩大參與者各佔23.8%的市場份額,而其餘市場則較爲分散,2023年前三至六名參與者(包括本公司)各自僅佔約1%的市場份額。”

值得一提的是,近3年,泰德醫藥的海外業務收入在公司收入中均佔大半比例。在地緣政治癒發覆雜的當下,海外市場的風險因素不容忽視。

2024年12月7日,美國國會參衆兩院軍事委員會公佈了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最終協議文本,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rt)未被列入其中。儘管如此,針對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的立法限制威脅還沒有完全消失,相關法案仍可能通過單獨立法的方式推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美國是泰德醫藥的重要市場。2021~2023年,來自美國的收入佔泰德醫藥收入比例分別爲35.3%、37.7%和34.1%。2024年上半年,這一數字甚至達到61.8%。

泰德醫藥在招股文件中坦言,公司的大量客戶爲美國的製藥及生物技術公司,對公司的服務需求受美國政府對中國製藥及生物技術行業服務供應商的態度的重大影響。

兩次交易價格引發關注

此次衝刺港股上市,並非泰德醫藥首次接觸資本市場。

泰德醫藥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01年。當年,公司現任執行董事之一的李湘在中國成立中肽生化。2003年和2005年,公司控股股東徐琪、李湘莉(李湘胞妹)分別加入中肽生化。

2015年4月,上市公司信邦製藥宣佈以20億元的價格,從中肽生化前股東手中收購其全部股權。經過層層穿透,當時的中肽生化八成以上股權由徐琪、李湘莉和李湘持有。

上述收購中,中肽生化前股東作出2015~2017年淨利潤分別不低於8182.29萬元、1.06億元、1.38億元業績承諾。儘管每年淨利潤與承諾有所出入,但3年合計實現3.32億元淨利潤,總體來說達成了業績承諾。

好景不長。從2018年開始,中肽生化的經營狀況就不斷下滑。2020年6月,徐琪及李湘莉共同成立泰德醫藥。隨後,信邦製藥將中肽生化100%股權及其子公司康永生物100%股權轉讓給泰德醫藥,股權轉讓款合計7.50億元。其中,中肽生化100%的股權轉讓價格僅爲7.18億元。

20億元賣出,7.18億元買入,中肽生化的這筆交易備受外界詬病。就兩次交易價格的巨大差異,泰德醫藥在招股文件中稱,2015年3月~2020年3月,中肽生化及康永生物在其業務運營及發展中經歷了各種挑戰,包括信邦製藥的管理策略及發展重點轉爲專注於主要業務提供醫療服務;宏觀經濟環境及整體社會狀況的變化,包括中肽生化業務的勞工、環境及營運成本上升;新冠疫情影響;以及體外診斷試劑業務的行業狀況及競爭形勢變動。

“如信邦(製藥)披露,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年度,其錄得與中肽生化及康永生物業務相關的商譽減值損失人民幣15.37億元。”泰德醫藥稱,中肽生化面臨的上述挑戰導致2020年收購事項的代價較2015年信邦收購事項的代價減少。

就本次港股上市相關問題,2024年12月20日,記者致電泰德醫藥方面,截至發稿未獲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