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這四位科學家分享2000萬獎金

9月6日消息,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在北京公佈2020年獲獎名單。

每個獎項的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三項總計約2000萬元。

生命科學獎獲得者張亭棟王振義獎勵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癌症仍然是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威脅。在人類探索癌症治療的過程中,張亭棟和王振義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APL曾經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幾千年來,三氧化二砷(ATO,俗稱砒霜)曾被試用於多種不同的疾病,但其療效一直沒有得到可靠的、可重複的和公認的結論。20世紀70年代,張亭棟及其同事研究首次明確ATO可以治療APL。20世紀80年代,王振義和同事們首次在病人體內證明全反式維甲酸(ATRA)對APL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驗證和推廣,使ATO和ATRA成爲當今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衆多患者的生命。

張亭棟,1932年出生於河北,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

王振義,1924年出生於上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盧柯,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通常材料的強化均通過引入各種缺陷以阻礙位錯運動來實現,但材料強度提高的同時會喪失塑性和導電性,這導致了材料領域著名的長期未能解訣的材料強度與塑性(或導電性)的倒置關係。如何克服這個矛盾,成爲國際材料領域幾十年以來一個重大科學難題。

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盧柯團隊發現,在金屬銅中引入高密度納米孿晶界面,可使純銅的強度提高一個數量級,同時保持良好的拉伸塑性和很高的電導率(與高純無氧銅相當),獲得了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銅。這個發現突破了強度-導電性倒置關係並開拓了納米金屬材料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納米孿晶強化原理已經在多種金屬、合金、化合物、半導體、陶瓷和金剛石中得到驗證和應用,成爲具有普適性的材料強化原理。

盧柯團隊還發現了金屬的梯度納米結構及其獨特的強化機制。梯度納米結構可有效抑制應變集中,實現應變非局域化,其拉伸塑性優於普通粗晶結構。具有梯度納米結構的純銅樣品其強度較普通粗晶銅高一倍,同時拉伸塑性不變,也突破了傳統強化機制的強度-塑性倒置關係, 被應用在工業界並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盧柯,1965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

數學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彭實戈,獎勵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

彭實戈教授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領域中作出了奠基性和開創性貢獻。

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爲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這項工作開創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其中既有深刻的數學理論,又有在數學金融中的重要應用。彭在這個領域一直持續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貢獻。

彭實戈於1992年創建了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從而對一大類二階非線性微分方程給出了BSDE表示。

彭實戈發展了非線性數學期望的理論,這與傳統的線性數學期望有本質上的不同,但相似的數學理論仍能夠建立。這對風險的定義和定量有重大應用。

彭實戈教授於1947年出生于山東,1985年獲法國巴黎九大(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博士學位,1986年獲普魯旺斯大學(University of Provence)博士學位,目前他擔任山東大學教授。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獲得了科學和社會領域的廣泛認可。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

他們包括: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未來科學大獎單項獎金爲一百萬美元(人民幣約700萬元), 每項獎金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爲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

“物質科學獎”捐贈人爲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爲丁磊江南春馬化騰王強

11月16-22日將舉行未來科學大獎周,爲期一週的議程主要包括與知名高校合作舉辦獲獎人學術報告會,對具備前沿、交叉、應用特徵的學科或領域進行深入探討的病毒與人類健康國際論壇產學研論壇、青少年對話獲獎人及頒獎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