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正東專欄》烏克蘭和臺海 必須是拜登嗎?

拜登管理臺海衝突「戰略更清晰、戰術更清楚」。(圖/美聯社)

川普11月勝選後,雖還沒就職,過去用推特治國的風格已強勢迴歸,還比過去多1個平臺(Truth Social和X),每日指點江山。不過,拜登未卸任,川普未上任,交接期兩人如何協調,不只影響區域引爆點的危機管理,也會形塑未來的和戰選擇,俄烏戰場和臺灣海峽都是如此。

在烏克蘭,前陣子拜登同意美援武器可攻擊俄羅斯本土,川普候任國安顧問嚴詞批評,川普的烏克蘭特使贊成拜登,川普本人則和習近平通話,敦促中共爲烏克蘭和平發揮貢獻。但拜登政府對中共的和平方案一直有所保留,也常批評大陸支持俄羅斯軍工產業。如此形同多頭馬車,無論澤倫斯基還是普丁都無從掌握美國的政策方向,根本難以開啓談判,原本適合談判的冬天很可能白白蹉跎2、3個月。

其實,烏克蘭正是拜登困境的最佳寫照。過去3年,拜登是澤倫斯基最大靠山。俄烏戰爭以來,拜登對烏克蘭提供空前龐大的軍經援助,還成功團結北約國家,共同援助烏克蘭制裁俄羅斯,一度讓普丁政權陷入困境。不過,今年烏東戰事吃緊,選前烏克蘭菁英已經涌現批拜聲浪,認爲拜登說得多做得少,而且害怕升高衝突,處處自我設限。不少人反而期待川普帶來改變。最新民調顯示,44%烏克蘭人相信川普,相較1年前只有10%相信川普,成長4倍,正說明烏克蘭社會的心理變化。

川普迴歸的威力,同樣爲臺海帶來震撼。近日川普受訪時提到,他沒說過會出兵保臺,因爲他要協商。他也強調,在他任內臺海不會發生戰爭。此說和川普第一任時有顯著不同。

第一,川普第一任時敢於在軍事上挑戰中共,但今年選舉時對美中軍事競爭問題大多保持沉默,唯一有印象的是那句「若共軍攻臺會轟炸北京」,但此次受訪卻又否認。第二,川普第一任後期,美國智庫領袖呼籲放棄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連時任駐美代表的蕭美琴都公開贊成。結果,繼任的拜登5度表明會出兵保臺,反而川普自己退回戰略模糊。

相對而言,拜登管理臺海衝突則是「戰略更清晰、戰術更清楚」。拜登5次聲明出兵保臺,創歷屆總統之冠。戰術上拜登採取「雙保持」,保持溝通,保持克制,且保持軍事存在,實踐老羅斯福的「溫言在口、大棒在手」。與川普強調最高領袖的個人關係不同,拜登同時重視官僚層次溝通,以此擴展訊息來源,提高雙方效能感,並建立利益攸關者網絡,避免政策執行走向極端。

自5月以來,從就職演說到國慶演說,賴總統的自我剋制有所提升,北京迴應的力道也有所下降。再到這次出訪,賴總統全程不提「兩國互不隸屬」,拜登政府的危機管理應有發揮一定作用。

其實,川拜的不同也是反映兩黨選民差異。共和黨選民希望美國優先處理國內事務,把美國軍事優勢看做全球安全保證;民主黨選民則支持美國介入國際事務,重視和盟友合作。何況川普因選民對經濟不滿獲勝,自要結束戰爭,減少援外。這不是說川普會坐令對手攻城掠地,而是他的選民不希望被對外承諾綁住,如此採取戰略模糊又信誓旦旦不會發生戰爭,這符合共和黨選民的期望。

與川普相反,拜登高舉原則和重視盟友,符合民主黨選民的價值,但行動上常受原則束縛,有時反而陷入父子騎驢。在沒有戰爭測試時,道德信念讓人感動,當戰爭爆發時,只能靠拚命和豪賭險中求勝。這是拜登困境,也是溫和派的困境。

4年前,《經濟學人》用「why it has to be Biden」作爲封面,預告拜登的勝選。如今民主黨敗選,很多人歸責拜登政績失敗。但在烏克蘭和臺海,拜登還是有不少正面資產,如果這些能被延續,未來的人們應該會說「yes, it had to be Biden」。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