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張景爲》新鉅變的拐點何時來到

英文總統元旦將發表談話。(圖/蔡英文總統官方Line)

揮別鬱悶的2020,迎來不可測的2021,世界已因疫情衝擊悄然地發生劇變,而人們何時可以摘下口罩,走出疫情的陰影,重建未來的願景猶未可知。在臺灣過去的一年,民進黨獲得了空前政治成果,不僅蔡英文總統囊括史上最高票,進而締造了憲政體制五院「綠色大滿貫」的局面,更因緣際會透過全民防疫的傑出表現,使蔡政府民調支持度衝上頂峰,居高不下。

擺在眼前的是,蔡英文絕對大權在握,予取予求,民進黨包山包海,對異己者步步進逼,趕盡殺絕,對在野黨社會反對聲音以及重大爭議政策,則是強勢輾壓,毫無和解誠意與溝通作爲。但凡事盛極必衰、物極必反,2020年末,終以開放萊豬與關閉新聞臺兩大爭議收關,引爆民生食安箝制言論自由兩大風暴,導致民調支持度逐漸鬆動,明顯下滑。

新的一年,是臺灣沒有重大選舉、難得喘息休養的一年,但朝野政黨與各有所圖的政客們,是否也能暫卸權謀算計,好好思考做點本務正事,尚待觀察;但可以確信的是,民進黨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的新生變數仍多,蔡政府一直以來靠防疫之功累積的老本,必然漸次抵消,甚至因爲疫情新變化產生難測的危機。二是民意對蔡政府的不滿雖然被擋在前面的蘇內閣所吸納,但蘇能挺多久?接他的閣揆將牽動黨內接班矛盾會如何鬥、如何收場?都將削弱民進黨的執政基礎

三是萊豬風暴勢將衝擊民進黨政府的治理效能,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有多大?尤其8月的反萊豬公投效應,將是同時考驗朝野兩黨政治能量的重大指標。最後是最難預測、但也是最重要的影響是美國拜登新政府對兩岸的政策態度,在民進黨失去寄予厚望的川普鷹派反中籌碼後,美中臺三方與兩岸關係的新變化,對臺灣政局發展也注入了新變數。

最新一期的《亞洲週刊》以蔡英文總統爲封面報導「臺灣民選獨裁幕後綠營威權主義現象」專題,直批臺灣民主政治發展逆流的新病態,其中「民選獨裁」的歷史實證,斑斑可數,無庸強辯,因此除了蘇貞昌一度回嗆,後來就不再爭論。事實上,臺灣「民選」的參與度雖高,但選舉雖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礎,卻不代表必然的品質。

臺灣民主發展當然遠勝中國大陸,這點無庸拿來比爛,但如今出現制度盲點、民粹歪風也是事實,尤其選民只有投票那天才是主人,政客選上後4年任期若無監督機制,那就是民主的假象!以現在蔡政府爲例,任期中從國會、司法到媒體幾乎都被綠化,有何民主監督可言?又如一旦綠營有人做錯事遭抨擊時,網軍護航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那難道你要支持國民黨嗎?」如此豈不擺明是綁架民意,蠻橫地吃定民意無計可施?更何況國民黨仍有14個執政縣市,有侯友宜、蔣萬安等領先民調,民進黨何來囂張的本錢?而且藍營之外難道必無英傑

2018年「韓流」興起前誰也沒想到,如今往者已矣,但每個時代自有新興者繼之,民進黨執政已種下民怨土壤,歷史的拐點自然就會順勢出現,且看2022,乃至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