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低薪倒逼青年出走 孰令致之?

國內薪資偏低,造成青年族羣願赴海外工作的佔比頗高。圖爲年輕人嘲諷自己收入低要求政府正視低薪。圖/本報資料照片

隨着新冠疫情緩和、經濟逐步復甦,國內各行各業雖提高薪資卻仍難擺脫嚴重的人力短缺困境。但在此同時,不少民衆,尤其青年族羣則是希望赴海外工作。依據中華經濟研究院最新完成針對青年族羣赴海內外就業意願調查,發現30歲以下青年族羣期待赴海外工作者佔比接近5成,並不排斥赴海外工作者佔比更高達8成。此一結果顯示,青年族羣有意願赴海外工作的佔比頗高,其背後原因頗值得警惕。

■國內百業缺工,民衆卻想到海外工作

其實,2000年之後國內民衆赴海外工作人數就開始增加。主計總處歷經12年利用戶籍比對出入境、勞健保資料,將長期滯留海外的民衆認爲「有工作者」或「可能有工作者」進行推估,於2017年1月公佈首份「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報告。該報告顯示,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從2009年的66.2萬人一路增加到2015年的72.8萬人,佔該年臺灣地區人口之3.1%,或是佔就業人數之6.5%。

儘管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從2019年的73.9萬人,劇降至2020年的50.1萬人、2021年的31.9萬人,創下統計以來最低,但其背後並非反映海外工作機會流失,而是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其中包括13.6萬人因疫情超過兩年無法返國,而遭到「遷出戶籍」排除於就業之統計範圍。之後,隨着新冠疫情解封,2022年又回升爲47.3萬人,預估未來國內民衆尤其青年族羣極有可能再掀赴海外就業熱潮。

由於政府相關部門缺乏赴海外工作目的、產業、位階及薪資統計數據,使得我們在判斷上極易存在正負兩種截然不同解讀,不論何者較爲接近事實,其背後意義卻又值得加以反思。不過,從上述中經院最新調查報告中可以發現,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海外高薪」磁吸效應,而提高赴海外工作挑戰人生意願,難怪國內各行各業陷入嚴重人才短缺困境。

■是臺灣實力的延伸,還是爲他國作嫁?

雖許多學者專家從「正面」的角度解讀國人赴海外工作原因認爲,隨着臺灣企業不斷朝向全球佈局,需要各類專業人才協助拓展,磁吸青年族羣意願離開舒適生活,接受外派赴海外拚搏挑戰,藉此追求人生夢想,顯示的是臺灣經濟力量之延伸。但從「負面」的角度解讀,卻又無法忽略,過去國內高等教育盲目擴張,加上未能與時俱進配合產業結構轉型,造成青年族羣學非所用,在薪資水準偏低,以及發展舞臺不足下,被迫離鄉背井赴海外尋覓適合工作,反映的其實是人生過程之悲哀。

很顯然地,過去20年來國內薪資偏低,加上發展舞臺不足,卻又讓青年族羣必須面對高通膨時代,以及高房價之壓力,既然海外提供的待遇,或是可能的前景較好之下,何不借此機會致力拚搏,創造美好人生?是導致青年族羣出走的關鍵。然而,更加應該警惕的是,青年族羣赴海外工作意願升溫,不論是歡喜出走、懷抱世界迎接挑戰,抑或是被迫出走、尋覓發展餬口維生,若從國家長期發展來說,青年族羣赴海外就業人數大增,如果其碩士以上學歷佔比不斷提高,無疑指出國家投資所培養的人才奉獻他國,甚至可能協助創造明日競爭對手,此對國家而言難稱好事。

誠如之前星國官員曾經公開指出,臺灣平均薪資成長停滯,近年以來讓優秀聰明的人才不斷外移,希望星國不能重蹈覆轍。此意味着,如果臺灣朝野政黨持續內耗、對立,導致投資難振、經濟低增,進而波及受僱薪資成長停滯,最後倒逼優秀人才出走。其實,若從赴海外就業者年齡觀察可以發現,以25~29歲初入社會「青年」族羣之比例有逐年增加的現象,此與過去赴海外就業者,以30~49歲「壯年」族羣較多之狀況,截然有所不同,這些現象其實是真正威脅臺灣未來發展危機所在。

■促進產業轉型提升薪資,是留才正辦

在此同時,隨着2024年總統大選進入到數時刻,青年族羣選票已成爲左右大選勝負的關鍵,我們希望各黨在提振經濟政策,或是擺脫低薪泥淖措施上,並非以選舉爲考量採取撒錢,或是透過減稅換取短暫政治利益,而是從建立競爭優勢的思維,規劃長期發展路徑,以及從國家迫切需要哪些投資的立場,促進產業創新轉型。唯有如此,始能加速驅動臺灣經濟脫胎換骨,創造更多高薪就業,進而解決青年族羣低薪困境,不致淪爲「優秀臺勞」被迫輸出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