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徐敬惠:普惠保險發展不能違背保險的基本原理

本報記者 李暉 北京報道

今年6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了《關於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我國首個普惠保險制度性指導文件,爲保險行業服務國家戰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增添了政策利好,也爲保險公司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機遇。

作爲中國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層面的積極推動下,普惠保險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存在着滲透率較低,有“亮”點而缺“量”、商業可持續性不足等瓶頸,需要政策對行業給出進一步支撐。

在“2024普惠金融國際論壇”期間舉行的“2024普惠保險峰會”上,《中國經營報》記者就上述問題專訪了大家保險原總經理、上海仁達普惠金融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徐敬惠。他向記者表示,普惠保險發展要考慮社會責任、風險意識,同時不能違背保險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他建議:應該儘快明確普惠保險的定義、範圍以及建立指標體系,並進一步優化普惠保險發展的市場化機制。

頂層設計待清晰

《中國經營報》:今年6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在未來五年基本建成高質量的普惠保險發展體系。確保人民羣衆“買得到”“買得起”“賠得滿意”。《指導意見》發佈後,這半年來你認爲行業是否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還存在哪些難點?

徐敬惠:《指導意見》發佈後,保險公司對普惠保險的關注程度明顯提升,從事此類業務的人員也很振奮,在資源配置上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但是否已經真正落實到考覈中,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普惠保險在國內的發展確實還面臨不少挑戰,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頂層設計,主要集中在普惠保險的定義和範圍不明確、指標與統計不健全。這是目前制約普惠保險發展的一個現實問題。例如,不同機構的統計數據口徑不一致,連續性較差,導致數據的可靠性可比性差,歸根結底是缺乏統計指標的底座。

此外,普惠保險和政策保險之間的交叉點也增加了界定的難度。例如農業保險中大部分是財政補貼的,而商業性農險佔比不高。在大病保險中,既有承保型也有管理型,管理型不計入保費統計。這些交叉點使得普惠保險的定義和範圍變得複雜,還需要進一步明確。

《中國經營報》:《指導意見》也提到保險公司要將開展普惠保險、履行社會責任納入經營績效考覈,比如大型保險公司普惠保險考覈權重原則上不低於5%,目前你瞭解到機構履行情況如何?

徐敬惠:大型保險公司由於基礎較好,通常能夠更好地推進普惠保險項目;而有些保險公司可能因爲缺乏足夠重視或資源配置不足,導致普惠保險的推廣不夠積極。傳統的普惠保險業務綜合成本高、展業難度大,對很多保險機構來說是個負擔。不同特點的保險機構對發展普惠保險的態度也不一樣。

例如發展普惠型健康險,財產險公司有很大的積極性,從披露的數據看,一年期健康險的業務發展增速,要明顯快於人身險公司。這是因爲財產險公司比較看重業務規模,而大病保險、惠民保這類業務能夠把規模盤子撐大,但相應的虧損也可以由其他的非車險業務來彌補。

但對於經營長期業務的人身險公司而言,普惠保險的推廣面臨更大的挑戰,主要是普惠保險產品與代理人和銀保渠道不匹配。代理人缺乏動力也不適合去推這種件均很低、不太起量的小額保險。

還有一些農信社和農商行在放小額信貸時,會探索捆綁借款人意外保險或借款人保證保險來實現“擴面”。但這種合作模式的總量較小、費用較高。

所以在這種情形下,雖然監管設立了5%的考覈指標,但具體如何細化、業務如何搭建,是不是要把普惠保險納入它整個的業務發展戰略,和年度的預算裡面,對很多機構來說挑戰還比較大。

劃清職責邊界

《中國經營報》:9月份頒佈的新“國十條”提出要擴大健康保險覆蓋面。惠民保作爲普惠型保險的代表產品,這幾年各地的發展經歷了迭代升級,也面臨着商業可持續、死亡螺旋等現實難題,目前發展這類產品還需要突破哪些障礙?

徐敬惠:去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醫療保障局向各保險公司發佈了《關於平穩有序開展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對惠民保類業務提出了規範要求。比如它明確了政府部門對業務發展的支持引導作用,尊重商業保險的經營屬性,堅持保險公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人民羣衆自願投保。這個文件的核心在於劃清職責邊界和尊重保險原理。

普惠保險裡涉及一些政府部門,有的是直接監管的,有的是進行指導幫助的,但各自的職責邊界還不是很清晰。

目前,凡是政府指導下的惠民保參保率是很高的。但面臨的問題是,政府指導下,確定價格和賠付率就顯得不合適。當前的惠民保是一個城市內統一定價,不論年齡大小,健康狀況如何,這顯然無法反映不同年齡段和健康狀況的風險差異。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定的參保率做支撐,定價和賠付的上限是不可承受的,這就違背了保險的基本原理,很容易陷入“惡性內卷”。

《中國經營報》:有什麼好的解決思路?

徐敬惠:以惠民保爲例,可以考慮分年齡組和責任組,根據不同年齡段和健康狀況的風險差異,制定不同的保費標準。例如,對於有既往症的患者,可以設置合適的保費和賠付比例,以平衡風險和需求。

惠民保這類普惠保險中,還是應該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建立市場化機制,進一步擴大商業健康險覆蓋面,普惠是一方面,在普惠的基礎上,應該要衍生到更多的層次,更多元的需求。

從海外發展小額保險十大動因排序看,排在第三位的是交叉銷售,佔到46%。現在普惠保險如果強調可持續,就應該要考慮到交叉銷售,綜合經營以及綜合開拓。這一點是現在做得比較少的,應該加以重視。

推進普惠保險網絡建設

《中國經營報》:你認爲普惠保險下一步向高質量發展有哪些關鍵方向應該儘快推進?

徐敬惠:第一還是要儘快明確普惠保險定義,以及建立指標體系。這個體系建立需要有一個起步的過程,需要通過一些智囊、智庫把相應的基礎共識形成了之後,放到一個區域去試,不斷地修正完善,然後再放到更大的區域範圍試點,經過一段時間後再提到更高的標準上面去實施,循序漸進。

第二是要鼓勵跨界協同,融合發展,創新模式,用科技手段來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以此來降低運營成本,便捷參保和理賠。

第三是建立普惠保險的發展網絡。以多種方式去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政策的引導,監管的支持,部門的配合,行業組織等機構共同發力,中間還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通過交流經驗,打通堵點,探索模式,合力拓展。

此外還應該發揮行業基礎設施的平臺作用。我之前曾設想過怎麼用好上海保險交易所這樣的基礎平臺,提供專屬的普惠養老、普惠健康和普惠家財等普惠型保險產品,平臺向全國公衆開放,讓老百姓自願自助購買適合自身需要的各類普惠保險。

《中國經營報》:你剛剛提到普惠保險網絡,我注意到你在“醫+藥+險”的模式探索上也有很多實踐,今年5月,保險服務生態網絡(ISE)成立,你當時提到認爲其能成爲疏解健康養老服務堵點、緩解百姓急難愁盼的創新途徑,這個網絡的主要價值在哪裡?

徐敬惠:ISE保險服務生態網絡是國內首創的保險服務生態網絡信息平臺,讓保險公司和第三方服務機構加入進來,ISE的宗旨在於“信息對稱,資源對接,提升質效,獨立評價”。平臺可以爲保險公司提供相對及時、透明、標準的第三方服務信息,讓供需雙方在平臺上溝通匹配。

比如現在保險公司做第三方的採購,週期流程長,信息不夠透明,溝通非常低效,品質也不好把控。我們把第三方服務機構分爲醫、藥、檢、養、護、數六大類別,結合保險公司在需求分析、理賠管理、客戶經營、產品開發、風險減量、隊伍賦能、渠道銷售等保險價值鏈中不同應用場景,進行雙重篩選和匹配需求,讓信息更對稱,同時實現由ISE根據用戶反饋,對三方服務機構持續打分評價。目前這個網絡已經有四十幾家機構參與,系統1.0版已經在上線測試中。

(編輯:李暉 審覈:何莎莎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