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一/「收入-儲蓄=支出」 是一個迷思!

人一生中有許多花費需要靠儲蓄達成,例如退休準備金,買房頭期款,出國唸書等等,但是如果沒有注意到早點儲蓄,等到需要用錢時會發現爲時已晚。儲蓄不足是因爲以前花錢太多,爲了鼓勵儲蓄,坊間有一種流行說法,就是拿到薪水時應該先扣掉想要儲蓄的錢之後,才做生活上的花費,而不像傳統的想法,把收入減掉支出以後,剩下的錢才儲蓄起來,這種新說法的論點是,這樣子做可以強迫人們多儲蓄。

收入減儲蓄等於支出這種強迫儲蓄的講法看起來有道理,實際上是一種迷思。迷思的英文原文是myth,字典上的解釋是「似是而非的觀念」。爲什麼這個聽起來很符合直覺的講法是一種迷思呢?

人一生的幸福,是每天點點滴滴體驗的結果,我們不希望只有一段時間過得特別好,其他時間卻過得差,我們希望每天都過得很好!因此,如果只爲了未來的花費而強迫自己一定要多儲蓄,導致現在的花費太少,讓自己現在過得不舒服,其實不是一種很好的理財決策,也不符合人性,所以收入減掉儲蓄等於支出這個公式聽起來有道理,卻是知易行難的。

以退休後的支出爲例,現在的生活的品質與退休以後的生活品質同等重要,如果爲了多儲蓄,現在少花一點錢,退休後的確可以多花一點,但是有可能影響了現在的生活品質。因此應當先做人生理財規畫,瞭解現在多儲蓄一點,會如何降低退休前的生活品質,但卻會如何增進退休後的生活;或者反過來講,現在多花一點錢,少儲蓄一點,會怎麼負面影響退休後的生活品質。

人當然不應該只爲了退休而儲蓄,一生當中需要花很多錢的機會很多,譬如年輕時先從小房子買起,年紀大了以後換大房子;年輕時可能會想儲蓄再進修的學費,年長了希望有錢可以培育小孩;說不定年輕時沒有時間與金錢去旅遊,年紀比較大了會想多去旅遊。這些大支出都會影響到一生的生活品質與幸福,可是每個人的財力有限,必須在不同的理財目標間取捨,例如,有的人覺得退休生活費比住大房子重要,有人認爲小孩的教育比多一點退休金重要,怎樣在不同的理財目標當中取得平衡,而且爲了達到這些理財目標,還可以讓平日的花費能夠反映想要有的生活水準,是需要做人生理財規畫纔會有答案的。

如果告訴自己一定要儲蓄多少錢,剩下的收入才當作生活費,而沒有做理財規畫,就完全沒有考慮到儲蓄夠不夠達成人生各種理財目標,也沒有辦法瞭解一生的生活水準會如何受到強迫儲蓄的影響。這是爲什麼收入減掉儲蓄等於支出是一個聽起來對,但是實際上對自己不見得有利的迷思;正確的做法是經由理財規畫了解怎麼花錢及儲蓄纔是適合自己的。(作者爲行珩全人均衡系統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