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柯P向錢看 中山地下街何去何去?
▲臺北捷運中山地下書街因虧損,明年將改成「複合式經營」。(圖/翻攝自臺北捷運中山地下書街粉專)
文/鍾文榮
據媒體報導,臺北捷運中山地下書街因連年虧損,將在明年租約到期後預計重新招標轉型爲複合式商場,租金營收可以增加上千萬元,但也有人認爲臺北市缺書店,但是不缺美食街,反對市政府的新規劃方案。
到底哪一種方案對臺北市比較好,這並沒有絕對的答案,書街的存在對某些人有利,但對捷運公司的營收不利;改成複合商場對營收有利,但對某些人不利。
持平而論,中山地下街的存在是一種資源,在評估資源的效益時,從商業立場講就是營收,因此,資源絕對是分配給能夠創造最大營收的方案,也就是讓資源的機會成本最小。但是,計算資源的機會成本時大部分都只計算會計上的成本,也就是帳目上的成本,卻忘記加上一筆隱性的成本,就會低估機會成本。因此,臺北市政府預計把中山地下街改成複合商場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書街的經營價值,同樣的,繼續經營書街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改成複合商場的價值。
兩者的機會成本孰大孰小?
依這兩個方案比較,名目來看就是營業額,這部分市政府可以收到稅金,若再加上租金收入,很明顯的就是放棄複合商場的損失過大。若再比較兩個方案的隱性價值,書街的文化價值難道一定會高過複合商場嗎?坦白說,難以定論,差異在於書街的評價大概確立了,但複合商場的隱性價值真的就高嗎?
理性一點來論,中山地下街的隱性文化價值若能夠數倍於複合商場的隱性價值,那麼書街就應該存在,更因爲書街具備了外部經濟的事實,市政府還更應該擴大補貼纔對,而事實上市府的確以較低的租金進行補貼。
臺北市政府認爲,過去以低租金的方式補貼地下書街,提供給書店或文創業者進駐,多年來始終無法帶動人潮,業績不是很好。從市政府這個觀點推論,就是書街的整體價值是被高估的,以現在的角度思考,地下街繼續經營書街的機會成本太高,讓市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地下街未來的規劃。
如果以李嘉圖的地租論(Law of Rent)來分析,地租在概念上是指土地所有人在土地上進行的經濟活動所得到收益,減去在最低效的土地上進行的同樣一項經濟活動的收益,且地租是產品價格上升的結果,而不是價格決定的因素。
有了這一層概念後,就可以來思考中山地下街的租值,租值是反應在這個地點上能搞出什麼名堂,如果租值很高,代表地下街可以經營高價的營業活動,如果租值過低,坦白說願意進駐的業者就會淪爲專賣便宜貨的店家。
市政府願意重新規劃中山地下街,評估租值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公開招標,資源的有效分配就是分配給需求最高者,就投標來說就是價高者得。然競標業者也不是省油的燈,市場是競爭的,萬一競標的結果不如預期,代表地下街的租值過低,根本支持不了附加價值高的營業活動。
如此一來,繼續經營地下書街,會不會是一個不得不的選擇呢?或者,乾脆開放爲公共展演空間,低點銅板味呢?
●作者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衆能懂的文章。以上言論爲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