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呼應宋楚瑜 選後凝聚臺澎金馬共識
社論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日前提出建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的三個呼籲,包括新任總統就職前舉辦「臺灣共識會議」,宣佈臺海爲和平緩衝區,兩岸軍機艦互不穿越海峽中線,兩岸兩會在「不獨」等前提下恢復對話機制。宋楚瑜的呼籲雖是老生常談,但常談常新,更何況在臺海瀕臨兵兇戰危、經濟脫鉤的情勢下,值得全民討論與思考。
遵守憲法 安全和平
總統大選首場政見會,其實是一次對藍綠白兩岸路線清晰化的總體檢驗。侯友宜明確堅守中華民國憲法,反對臺獨和一國兩制,國防、對話、降低風險的「3D」戰略,此後侯陣營公佈兩岸政見,提出包括「兩岸對話先談人權」、「兩岸監督條例立法」等主張,顯示出國民黨若重返執政,兩岸關係將和平穩定、不會冒進。民衆黨雖然沒有公佈成體系的兩岸政見,但政見會上柯文哲始終以大陸稱呼對岸,同樣是謹守憲法、不支持臺獨的立場。
雖然沒有藍白合,但至少在兩岸政見上,藍加白的確構成了臺灣社會最大民意,藍白之間也產生了遵守憲法、不搞臺獨的最大公約數。反觀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視白紙黑字的《臺獨黨綱》而不見、置美方學者的凍獨建議而不顧,辯稱臺獨是對岸定義的概念,張口閉口是10年、20年前民進黨對大陸危言聳聽的老調。可以說,民進黨的兩岸路線背離主流民意,賴清德的「務實臺獨」也毫無務實可言。
正如宋楚瑜的呼籲,既然「遵守憲法、不搞臺獨」已經是藍白最大公約數,那麼這8個字,有必要、也有條件作爲臺灣跨黨派的兩岸關係共識。不過,宋楚瑜提到的「臺灣共識」,曾經多次被蔡英文、蘇貞昌引用,似乎已經成爲臺獨和民進黨的專利,如果將「臺灣共識」擴充爲更順應憲法、更符合中華民國現有治權所及疆域、更貼合我方在現有國際組織正式稱謂(如WTO)的「臺澎金馬共識」,就更具有包容性。
「臺澎金馬共識」應凝結爲「四要」。第一,要遵憲:遵守憲法及增修條文、兩岸條例中「國家統一前,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之兩岸定位,兩岸協商也須遵守新訂立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第二,要和平:臺海擺脫兵兇戰危困境,必須促成美中臺再保證,包括「臺灣承諾不謀求獨立、大陸暫停機艦繞臺施壓、美軍機艦暫停通過臺海」,讓臺海成爲非軍事化緩衝區。第三,要安全:兩岸人民往來不應受任何政治滋擾,確保人身財產權利不可侵犯,雙方還要溝通彼此安全關切、達成相互諒解。第四,要發展:兩岸交流本質是讓雙方人民過上好日子,雙方宜拋棄「脫鉤」或「制裁」的不利想法,一起拚經濟、顧民生。
臺灣不獨 大陸不武
要守法、要和平、要安全、要發展,這是臺澎金馬必須要先凝聚的共識,然後再按照輕重緩急,與大陸尋求三階段的對話:第一階段,是美中臺儘快形成三邊再保證,由此臺海可以立即撤除戰爭引信,重回真正意義的和平穩定。第二階段,是兩岸協商圍繞「發展與安全」主軸,既要恢復ECFA等經貿談判,也要在人權保障問題上達成制度安排。第三階段,是兩岸探討永久和平共識,在走向融合與心靈契合的共同目標下,雙方各自立法爲兩岸融合架構奠基,陸方可將「新法」取代原有《反分裂法》,不再保留以武力謀求統一選項。
依據現有民調與選戰情勢,2024大選無非就是兩種結果:第一種,侯友宜勝選,藍白國會過半;第二種,賴清德勝選,藍白國會過半。至於民進黨再次「完全執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意即,至少在代表全國民意與立法權的國會層面,「政黨輪替」已基本成定局。而依據三權分立原則,賴清德即便掌握行政權,也必須尊重立法權,尊重國會新民意。因此,無論2024誰贏得總統選舉,都肩負着就職前召集新一屆朝野立委,凝聚「臺澎金馬共識」的責任。
「臺澎金馬共識」核心意涵很簡單,只要臺灣不獨立、兩岸不打仗,大陸就可以繼續推動經濟復甦、科技創新、社會進步,而臺灣也可以繼續廣爲吸納全球資金和人才,創造財富、發展科技。在和、戰關頭做出明智選擇,就是臺灣人民爲中華民族、華人社會做出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