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臺灣-全國治水會議閉幕 凝聚12項共識結論
經濟部4月30日假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韌性臺灣-全國治水會議」,爲歷來全國性水利會議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超過160個民間企業團體組織參加,共計800多人與會。行政院長蘇貞昌及經濟部長沈榮津特別出席,本次會議就是希望在面對極端氣候下,讓臺灣更能夠分擔降雨、災害能夠迅速復原,成爲韌性的臺灣。
一、各直轄市、縣市應優先訂定水利部門計劃納入縣市國土計劃,將相關治水需求具體納入綜合規劃。二、各級水利機關應針對流域上中下游進行整體規劃,並協助土地使用主管機關將風險管理、環境敏感地區、水資源管理及國土覆育等綜合規劃理念,納入縣市國土計劃中落實。
三、應從中央及縣市間的合作角度來構思,由水利署透過流域特定區域計劃,建構具效率的經營管理機制,整合縣市間水利部門計劃及國土計劃。
一、面對極端降雨應改變思維,由不淹水轉化爲不怕水淹、與水共生,必須結合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及民衆一起努力方可達成。二、治水方案自規劃、設計、維護與管理,應有系統性專業考量與完整配套。
三、自主防災依「 在地經驗、專業輔導、政策規劃」原則,由下而上討論、設計、行動,中央協助整合、地方執行。
一、社會必須培養對淹水的容受力,包括環境與心理上的容受力,改造建築、開放空間與基礎設施,打造不怕水淹的城鄉環境,與洪水共生。二、應落實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政策,透過開發基地、公共設施、建築物設置透水、保水、滯洪等設施,提高都市與國土防洪韌性。
三、政府應運用ICT科技,強化災中通訊能力,確保訊息傳遞暢通,並導入創新工具與技術,以建構有效的預警機制。
一、無論中央或是地方,皆需要有高度整合有效機制與組織,將水土林的流域業務統一事權整合,做更有效的溝通協調。二、從地方到中央,建立整合性組織,讓計劃能因地制宜,並有效推動落實。
三、加強業務職能與權責整合,建立開放式流域治理資訊平臺,讓社區民衆、學校與民間社團組織參與「與水共生」學習。詳細四大論點內容請參閱水利署治水會議網站。
(本文/經濟部水利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