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兩大項目對接,首要是凝聚共識

日前,斯洛伐克總理菲佐來華訪問期間,兩國發布了關於建立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其中提到了要“支持推動中歐開展各領域對話、交流、合作,研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歐盟‘全球門戶’計劃對接的可能性”。所謂“全球門戶”計劃,是2021年12月歐盟公佈的一項鼓勵政府與私人企業共同出資,旨在協助發展中國家興建基礎設施的計劃,預計將在2027年前投入3000億歐元資金。但在此後的很長時間裡,由於價值觀輸出色彩重、企業參與意願低,“全球門戶”計劃一直沒有多少實質性進展,以至於有德國媒體吐槽該計劃可能成爲“數千億歐元的墳墓”。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全球門戶”計劃是歐盟價值觀外交戰略的經濟援助戰略。從理念層面看,“全球門戶”計劃採取以價值觀爲基礎的路線,一邊聲稱不選擇投資對象,另一邊卻強調投資前要參考一系列核心原則,包括入選項目要符合歐美“嚴苛而明確的民主價值和標準”、倡導“高透明度和良好管治”、強調“平等夥伴關係”、推動“綠色和清潔發展”、以“安全爲核心”等,以此指導歐盟的資金分配。而從投資領域層面看,“全球門戶”計劃特別關注數字化、健康、氣候與能源、交通、教育和研究等關鍵領域,重點部署數字網絡、綠色經濟、智能交通等尚未建立全球性規則標準的基建領域,強調以高標準建設更安全的基礎設施,意在掌握潛在轉型市場的標準制定話語權。至於資金,則一定程度上借鑑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經驗,通過多渠道融資方式,彙集主要來自歐洲可持續發展基金(EFSD+)、歐盟預算、歐洲投資銀行(EIB)以及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等多個金融和開發機構的資金,但目前尚未有效帶動私營部門投資的意願。相比過去歐盟長期以民事主體的“規範性權力”影響全球議程的方式,如今的“全球門戶”計劃其實更側重依託經濟外交強化其地緣政治影響,並試圖以經濟援助打造政治經濟聯盟。一方面,“全球門戶”計劃正重點關注非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等地區。例如此前報告的225個項目中,位於非洲大陸的有121個;而阿爾巴尼亞水上光伏電站、連接北非與歐洲的美杜莎海底電纜系統等基建項目也在逐步落地。另一方面,在全球範圍,“全球門戶”計劃也在擴大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份額,嘗試與印度“西聯”等戰略形成協同效應,建立一個由歐盟制定規則與准入條件,以歐盟爲主導、夥伴國家參與的合作機制。歐盟有意通過“全球門戶”計劃帶動新一輪基礎設施投資,維繫歐洲在印太、非洲、拉美等地區的傳統影響力,這就不免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範圍上產生重疊。相比之下,歐盟“全球門戶”計劃在投資策略、對象選擇上正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越來越像。區別在於,“全球門戶”計劃的政策目標主要是區域合作,涉及政治、經濟、生態、安全等方面,以規則爲導向,將自身利益置於首位,整體設置符合近年來歐盟所倡導的實用主義原則和將價值觀嵌入利益的思想。雖然部分歐盟專家已認識到資金與價值觀深度綁定,是非洲企業家合作意願較低的重要原因,但放棄價值觀輸出與歐盟的初衷完全違背,因此相當部分資金仍然集中於歐洲價值觀方面。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爲基本原則,積極倡導合作共贏理念與正確義利觀,堅持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並發展戰略對接以應對國情、經濟規模和經濟結構差異等問題,受到廣泛歡迎。合作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基於對共同經濟安全的共識。未來,“全球門戶”政策的歐洲價值觀如果能以更加務實的精神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形成全球發展戰略的協同,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環。在區域保護主義思潮盛行的當下,全球價值鏈的“脫鉤”“斷鏈”意味着增加風險。中國與歐盟在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綠色化與數字化轉型、醫療教育保障等領域有着共同的現實利益及價值追求,優勢互補;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也是彌合全球基建赤字、破解世界發展難題、引領全球經濟發展轉型的正確答案。中歐雙方合作基礎良好、可能性多樣、發展空間廣闊,期待雙方凝聚共識,齊心協力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從而爲全球經濟發展貢獻更加豐富的全球智慧和全球方案。(作者是宏觀經濟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