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座嚴重被低估的古城,到底有多寶藏?|中國自駕地理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506 篇 原 創 主 文-

提起河南的古都,人們往往最先想到洛陽、開封,相比之下的安陽卻顯得格外低調。

“後母戊”青銅方鼎,圖源@《如果國寶會說話》

但屬於安陽的高光時刻,相信你並不陌生,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都誕生於此。

這裡保留着古老中國最稚嫩、最粗糲的模樣,安陽,何以點燃華夏文明火種?

壹、三千年前是帝都

安陽,坐落於豫、晉、冀三省交界處,扼守河南北大門,北鄰河北邯鄲、東接華北平原,西隔太行與山西長治相望。

(安陽山川地理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漳河、洹(huán)河等自太行山奔騰而出,前者劃定出河南、河北的自然分界線,後者則爲安陽沖積出一片肥沃廣袤的扇形平原,成爲安陽的母親河。

這裡氣候暖溼、土質肥沃,既有適宜農業耕作的平原窪地,又有能爲古代軍事防禦,提供天然屏障的山地丘陵。

太行山,圖源@Veer圖庫

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註定了安陽不平凡的命運,“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商王盤庚的一個決定,將安陽推向了時代巔峰。

(商初王位傳承的主要方式爲“兄終弟及”,這個現象在商中期尤爲明顯,圖爲盤庚之前曾遷都的商王與遷都地點。圖源@央視科教)

商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愛搬家”的王朝,在550多年間屢次遷都,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百姓們住在黃河邊上,常年遭受水患困擾;二是商朝因繼承製度混亂,導致政治內鬥與長期動盪(史稱九世之亂)。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攝影@讀者·沿着國道去旅行)

爲了避開洪水侵襲與改變政治環境,歷代統治者不得不頻繁遷都。

而商朝的第19位君王盤庚,便是在面對這樣一個“天災+人禍”的爛攤子時,做出了從奄(山東曲阜)遷都到殷(河南安陽)的決定。

(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攝影@讀者·William Ou)

據《尚書》記載,起初百姓和王公貴族都十分反對,盤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

言下之意就是這裡不是我們的久留之地,晚搬不如早搬,我這都是爲了大家好啊~

(整個商王朝的擴張在中商達到了鼎盛,遠達今天的安徽一帶,圖源@央視科教)

於是在“畫餅”加天命、先王的權威引導下,盤庚帶着百姓們跨過黃河建立起新都城。

並使殷很快成爲中原的政治經濟中心,乃至雄踞東亞的強盛王朝,商朝人驕傲地稱之爲“大邑商”。

(殷墟博物館新館外牆正中可見甲骨文“天(大)邑商”三字,攝影@讀者·老白)

從盤庚遷殷至商滅亡經270餘年,商再也沒遷過王都,所以後世也稱之爲殷商。

此後朝代更替,先後有六個王朝定都安陽,一代代華夏先祖正是以此爲框架,不斷承接古老中國的成長步伐。

去年《封神》的上映,掀起了一股探尋殷商曆史的文化熱潮

橫跨洹水兩岸的殷墟遺址也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爲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

今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宣佈開館,展出文物近4000件套,設有多個專題展。

(夜遊殷墟博物館,圖源@央視新聞)

其中“子何人哉”展出的文物,作爲漢字源頭,蘊藏着中華文明的密碼,它們的名字叫做甲骨文。

貳、一片甲骨驚天下

甲骨,即龜甲和獸骨刻於其上的文字便是甲骨文,1899年,北京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偶然間在中藥鋪的“龍骨”藥材上發現了一些奇怪的劃痕,在進行大量比對研究後,辨認出了雨、日、山等文字。

“一片甲骨驚天下”,這一發現將中國有據可查的文字記載往前推進了約1000年,甲骨文的研究歷史自此開啓。

1928年深秋,董作賓來到安陽,揭開了那個古老王朝的神秘面紗,自此殷墟便成爲了考古學界長期關注的熱點。

“甲骨四堂”,左上起分別爲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

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絕大多數都跟祭祀、戰爭、狩獵有關。

其中有片甲骨記載了一則中國最早的車禍新聞,在一次例行占卜中,卜象預示着會有災禍發生,不久後商王武丁外出打獵,果然發生了意外。

一位小臣駕駛的馬車車軸斷裂,失控撞上了石頭,而後撞翻了商王乘坐的車輛。

這段關於“翻車”的描述非常形象,第一個“車”字的左軸斷了,第二個“車”則是倒過來寫的,車輪朝上,車廂朝下,這正是象形文字獨有的魅力所在。

如今殷墟出土的刻辭甲骨已超過16萬片,發現單字約4500個,其中已釋讀的大概有三分之一,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還曾發出“懸賞令”,破譯一個甲骨文獎勵十萬元。(同志們!知識就是力量啊!)

(猜猜這些都是什麼字?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答案!)

甲骨文與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一同構成了中國漢字的起源,並在不斷演化中沿用至今,漢字也成爲了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表意文字。

記得河北博物院有一件戰國時期的河光石文物,上面刻有一句簡短的話語“後世的君子們,你們好啊!”(譯文)

而在剩下未被破譯的甲骨中,是否也有某一片鐫刻着來自商朝的問候呢?

叄、安定欣榮之地

當我們將視線從洹河邊上的殷墟移開,望向羑(yǒu)河、淇河、漳河、湯河,會發現安陽的更多驚喜。

(羑里城,攝影@讀者·飛揚牛仔)

3000年前,商紂王在羑河旁“畫地爲牢”,建造了世界遺存最早的國家監獄——羑里城,拘文王、演周易。

《詩經·邶風》的重要發源地邶(bèi)城遺址,孕育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耳熟能詳的優美詩篇。

(“一顆紅心兩隻手,自力更生樣樣有”,紅旗渠精神,何以流傳至今?)

20世紀60年代,爲了解決林縣百姓“水貴如油,十年九旱”的困境,3萬多林縣兒女從太行山腰鑿出了一條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紅旗渠。

耗時10年時間,徒手削平1250座山頭,在崇山峻嶺中修出了蜿蜒1500米的紅旗渠,無疑是漳河之上最偉大動人的事蹟。

東漢末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攻取鄴(yè)城並建都,爲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鄴城地跨邯鄲臨漳與安陽)。

2009年在漳河南岸發現的曹操墓與去年正式開放的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讓世人得以拂去千年塵埃,重新認識一個有血有肉的曹操。

(高陵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等石牌,加強了墓主身份的確鑿性,圖源@今豫網言)

湯河之南謂之湯陰,湯陰縣的名字正是由此而來,這裡是抗金名將岳飛的故鄉,改建於明朝的岳飛廟中,存放着岳飛唯一一件存世手書原作。

(宋嶽忠武王廟,PS:背誦《滿江紅》可以免門票喔,攝影@讀者·霞客王鬆)

此外,袁世凱中西合璧風格的大型墓葬袁林也坐落在安陽,還有中國唯一傘狀古塔,天寧寺塔(文峰塔),“天下第一塔”修定寺塔等。

見過“大世面”的安陽,早已超越時間束縛,等待更多人的探尋與讚美。

(上:太行天路,下:太行大峽谷玻璃橋,攝影@讀者·霞客王鬆)

而歷史之外的安陽,同樣有着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北雄風光”太行大峽谷,羣峰崢嶸、山色氤氳。

盤旋在山巔的太行天路,每年秋天都因醉人秋色頻頻出圈,在這條百里畫廊上,放眼望去皆是紅與金的世界。

途經紅旗渠、太行天路的自駕活動:今秋(10月12日-10月24日),不如避開高峰的國慶假期,一起跟着資深山西領隊整理的自駕線,探索太行1號公路!

安陽不可錯過的美食,當屬扁粉菜,扁粉條、豆腐、豬血、青菜一鍋煮,澆上辣椒、蒜泥,配着外焦裡嫩的蔥花油餅,那叫一個得勁兒。

吃完扁粉菜還可以吃煎灌腸、生煎皮渣、道口燒雞……,話不多說,下一站,安陽!

(扁粉菜)

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於讀古書。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