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爲何不賺錢?

2024年已然過半,縱觀中國車市,成績非常亮眼。

無論是新能源帶頭大哥比亞迪,還是新勢力品牌後起之秀鴻蒙智行、小米,抑或是自主車企大廠長安、吉利、東風、長城等國企、民企品牌,都實現了銷量的同比增長。需要說明的是,2024年中國車市本身處在價格戰加劇,各家品牌全力內卷的慘烈競爭形勢。

一方面,這表現出了中國品牌敢打、敢拼、不懼競爭的鬥志,另一方面,中國車市的競爭已經到了一個相當極致的狀態。比亞迪秦(參數丨圖片)PLUS DM-i已經進入了7萬元的價格區間,連帶競爭對手也不得不跟進降價。前段時間,某合資品牌的緊湊級轎車也跟到了7萬元價格,有些B級轎車的起售價已經到了12萬元,原本的15萬、16萬元的起步價根本就守不住;而緊湊型SUV,普遍在15萬元一線,一些品牌下探到11萬、12萬元。很多擁有漫長產品線的品牌,不得不面臨殘酷的的內部價格踩踏。

中國車市取得亮眼的銷量成績,固然可喜可賀,但是,持續且慘烈的價格戰,也使得中國車市出現了整體利潤下滑的問題。

2023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爲5%,低於整個工業企業5.8%的平均水平。放在全球來看,中國18家上市車企2023年的利潤總和還不足500億元,別說幹不過豐田、大衆這些盈利超千億元的巨頭,就連每況愈下的福特一年的盈利也有300多億元。

中國汽車現在的怪象是:銷量規模越大,技術越領先,利潤卻是越來越低。2024年更是慘淡,數據顯示,2024年1-4月,汽車行業利潤率降到了4.6%。

中國車市到底怎麼了?

銷量又一次豐收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各家車企2024年上半年銷量戰績。比亞迪前6個月累計銷量超過160萬輛,穩居全球前十大汽車製造商;奇瑞集團半年累計出口超53萬,連續22年第一;吉利1-6月累計銷量741860輛,同比增長34%,吉利汽車表示,將2024年原定190萬輛銷售目標上調至200萬輛;長安汽車1-6月汽車銷量達到1334,051輛,同比增長9.74%;東風集團股份1-6月累計汽車銷量爲966137輛,同比增長約 2.2%;長城汽車累計銷量559,669臺,同比增長7.79%。

新能源方面,鴻蒙智行半年交付超19萬輛,超越理想汽車榮登造車新勢力銷冠;理想汽車,半年累計交付數量達到了188981輛;蔚來汽車,前6個月累計交付新車87,426臺,同比增長60.2%;極氪以及零跑車企交付量也創新高,前者半年累計交付新車87870輛,同比增長106%,後者半年累計交付新車86696輛。上市沒幾個月的小米汽車,6月交付也超過了1萬輛,把不少背靠大型車企的新能源品牌甩在了身後,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中國車市如此盛況,儼然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領先的不僅僅只是市場規模,還有技術。在新能源車領域,中國汽車技術已經走在了全球前面。比亞迪的第五代DM-i插混技術實現發動機熱效率46.06%、百公里虧電油耗2.9L和綜合續航2100公里,發動機實現了全球最高46.06%的熱效率;寧德時代推出續航可達1000公里的神行PLUS電池,上汽、廣汽、吉利緊隨其後,也都推出了各自的電池項目,其中上汽的半固態電池更是震驚四座;華爲推出乾崑ADS 3.0智能駕駛系統,小鵬汽車推出國內首個發佈端到端大模型,蔚來、理想等新勢力紛紛跟進。

從這個方面看,也難怪歐盟和美國要對中國新能源汽車推出加稅政策,因爲無論在產品形態還是技術研發、成本控制方面,實在是拼不過。歐美市場不僅要加稅,還強調要推出2萬歐元、3萬美元的小型電動車。

儘管有如此多的優勢,但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實則過着表裡不一的慘淡生活。

利潤都去哪兒了

按理說,有市場規模,有領先的技術,中國汽車行業的日子應該過得不錯。但實際情況卻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023年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爲5%,低於整個工業企業5.8%的平均水平。2024年前4個月,這一數據更是降到了4.6%。

根據全球汽車行業的經驗,5%-10%的利潤率對於車企來說是一個合理的範圍。有些車企的利潤率甚至可能會超過10%。豐田汽車2024財年(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業績顯示,豐田汽車的營收爲45.095萬億日元,淨利潤爲4.945萬億日元,利潤率10.96%,大衆汽車2023年營收爲3223億歐元,淨利潤爲179億歐元,利潤率爲5.5%;現代汽車2023年營收爲16.266萬億韓元,淨利潤爲12.27韓元,利潤率爲7.5%。

我們看比亞迪,2023年營收爲6023.15億元,利潤爲300.41億元,利潤率爲4.9%,理想2023年營收爲1238.5億元,利潤爲118.1億元,利潤率爲9.5%。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只有這兩家是盈利的,其餘都處於虧損的狀態。蔚來應該算是虧損最嚴重的企業,2023年累計虧損207億元。

我們翻看前幾年的數據,2017年中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爲8%,同比下降0.4%,由此估算2016年的利潤率爲8.3%。

如此看來,這兩年中國車市利潤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中國新能源品牌都在虧錢。各家新能源品牌爲了市場份額,以價換量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應該說,價格戰一直都是市場屢試不爽的策略,只不過以前是小範圍的,就好像星星之火。可是到了2023年,就突然演變成無差別、全範圍覆蓋的價格戰,高中低各個價格市場都被迫捲了進來,自主、合資、豪華品牌都參與其中,最終整個汽車產業鏈都受到了影響。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新車平均市場零售價、終端成交價,比前一年下降了10-15%,今年1-4月份又下降了10%,這個降價力度可謂說是史無前例。

從市場競爭角度來說,我們說價格戰也好,說內卷也好,只要能收穫銷量,獲得市場份額,怎麼做都是無可厚非,市場不看過程只看結果。

但是從企業發展角度,合理的利潤率是維繫車企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做企業不是在做慈善,沒有足夠的利潤留不住人才,更留不住合作伙伴。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低價買車確實開心,但是後期使用出現問題怎麼辦呢?有人會說,誰賣你的,找誰去啊。問題是,有些車企資金鍊斷裂,黃攤子了,倒閉了,這找誰去啊。威馬、高合、恆大汽車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買新能源車是一個綜合性的行爲,不能只看價格,還要看現金流、經營狀況,盈利前景,發展方向,是不是有點像炒股?還有人說,買個車這麼費勁啊,沒辦法,新能源汽車就是這樣,新事物就是要承擔風險。要想規避風險,就要多思考。

所以,價格戰不能沒底限,內卷也不能太瘋狂,所有的一切競爭行爲都要保證可持續的、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上的。

市場大勢消費者左右不了,但是買誰家車的這個主,自己還是能做的,以上就是判斷標準。

百姓評車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限度的。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價價格戰和內卷就是錯誤的。

從這幾年的發展路徑看,如果沒有價格戰和內卷,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是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對合資品牌的趕超。但是,捲到整個行業都失去了維持健康發展的程度,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這就是一個尺度的問題。過猶不及,物極必反,需要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