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召開 專家學者縱論非遺旅遊融合發展
5月15日,第二屆中國丹寨非遺周開幕。中國青年網記者韓玉 攝
中國青年網丹寨5月16日電 (記者 韓玉)5月15日,爲期9天的第二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丹寨萬達小鎮開幕,國家級非遺盛會再次綻放在雲上丹寨。作爲非遺周的核心活動,5月15日下午,中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論壇在丹寨萬達小鎮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旅遊行業的專家和學者出席論壇。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的理念和路徑”。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非遺進景區的重要意義”“以生活的文化多樣性維護促進旅遊發展”“融入鄉村振興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等熱門話題進行了闡釋和討論。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雒樹剛指出,非遺進景區要在“融”字上下功夫。非遺進景區可有力推動非遺的保護和守正創新。“一定要實現對非遺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融入進景區之中,才能使非遺有活力、景區有魅力。”雒樹剛表示。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呂品田從六個方面詳細闡述瞭如何以文化多樣性維護促進旅遊發展。呂品田認爲,文化多樣性維護是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保護非遺就是維護文化多樣性,是維護文化旅遊的根基。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從最近的“五一”假期旅遊數據報告說起。他認爲,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也是旅遊發展的關鍵動能,這要求非遺要重歸當代生活,在日常生活當中重構功能,重建價值。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管理學院院長鄒統釺提出了兩點非遺旅遊的活化路徑——基於生活方式的活化和基於生產方式的活化。一方面,要“見人、見物、見生活”,要有煙火味,要注入時尚的因素。另一方面,要把傳統的工藝活化,這需要融合現代的技術。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從“空間賦能”視角,討論融入鄉村振興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林繼富認爲,文化生態保護區“空間賦能”作用於鄉村振興過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鄉村社會經濟發展,提升鄉村振興的質量。
本屆中國丹寨非遺週期間,奉賢滾燈、風火流星、撂石鎖等全國知名的非遺絕技輪番上演,貴州當地蠟染、刺繡、剪紙等近百個非遺項目可盡情體驗,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期上演,讓更多遊客近距離了解非遺、感受非遺。全國首個非遺自駕遊活動——“尋訪黔東南最美非遺”大型自駕遊也在非遺周開幕式之後舉行了開拔儀式。
據悉,第二屆中國丹寨非遺周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資源開發司指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黔東南州人民政府、中國旅遊協會、中國旅行社協會、中國旅遊景區協會聯合主辦,丹寨縣人民政府和萬達集團等承辦。